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21:38: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式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 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难点】
1、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关雎》《蒹葭》
两首《诗经》的诗歌让我们基本明了了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来一首——《式微》。
【有关资料】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题目解说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文体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现在的解释是: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预习设计】
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1)式微式微( )
2)胡不归( )
3)微君之故( )
4)胡为乎中露( )
5)微君之躬( )
内容概括
翻译诗句。
概括主题:
【合作探究】
说说《式微》的语言特色。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
2)《式微》 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 ?
课内阅读: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本诗。
2、扩展延伸,阅读《伯兮》做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⑤,谁适⑥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⑦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⑧,言树之背⑨。愿言思伯⑩,使我心痗⑾。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⑥适(shì):悦。⑦杲(gǎo):明亮的样子。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⑩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⑾痗(mèi):忧思成病。
1)这首诗写了丈夫出征妻子的两种感情。你读出是哪两种呢?
2)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式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 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难点】
1、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关雎》《蒹葭》
两首《诗经》的诗歌让我们基本明了了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诗歌的魅力。
复习《诗经》
今天我们再来一首——《式微》。
【有关资料】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题目解说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文体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现在的解释是: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预习设计】
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1)式微式微( )
2)胡不归( )
3)微君之故( )
4)胡为乎中露( )
5)微君之躬( )
【答案】
1)式微式微(式,语气助词。微,昏暗。式微:天黑了。)
2)胡不归(何,为什么)
3)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微君:要不是君主。事,事情)
4)胡为乎中露(露中,露水中)
5)微君之躬(身体)
内容概括
翻译诗句。
【答案】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概括主题:
【答案】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合作探究】
说说《式微》的语言特色。
【答案】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
2)《式微》 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 ?
【答案】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式微》 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课内阅读: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本诗。
2、扩展延伸,阅读《伯兮》做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⑤,谁适⑥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⑦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⑧,言树之背⑨。愿言思伯⑩,使我心痗⑾。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⑥适(shì):悦。⑦杲(gǎo):明亮的样子。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⑩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⑾痗(mèi):忧思成病。
1)这首诗写了丈夫出征妻子的两种感情。你读出是哪两种呢?
【答案】一是为丈夫而骄傲;二是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
2)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
第二章:因丈夫出征无心梳妆打扮,不再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
第三章:盼望丈夫回家,就像盼望天下雨一样艰难,甘心因思念而头痛。
第四章:思念日深而导致忧思成病,甚至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式微》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难点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关雎》《蒹葭》两首《诗经》的诗歌让我们基本明了了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诗歌的魅力。复习《诗经》今天我们再来一首——《式微》。板书课题。 背诵回答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背诵、默写诗歌。解题:《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解释加点词:1)式微式微(式,语气助词。微,昏暗。式微:天黑了。)2)胡不归(何,为什么)3)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微君:要不是君主。事,事情)4)胡为乎中露(露中,露水中)5)微君之躬(身体)诵读,翻译诗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试背,赏析诗句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再读,概括主题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艺术特点: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说说《式微》运用的语言特色。《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读读划节奏解释笔记读译试背赏析读笔记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1、3、4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4
理解性默写: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2)《式微》 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 ?课内阅读: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伯兮》做题: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⑤,谁适⑥为容?其雨其雨,杲杲⑦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⑧,言树之背⑨。愿言思伯⑩,使我心痗⑾。【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⑥适(shì):悦。⑦杲(gǎo):明亮的样子。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⑩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⑾痗(mèi):忧思成病。1、这首诗写了丈夫出征妻子的两种感情。你读出是哪两种呢?2、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式微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新知导入
背诵《关雎》《蒹葭》。
两首《诗经》的诗歌让我们基本明了了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诗歌的魅力。
《诗经》复习提问。
今天我们再来一首——《式微》。
式微
《诗经·邶风》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背诵、默写诗歌。
新知讲解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作语助词。微:昏暗。式微:天黑了。
胡: 何,为什么
微:非,如果不是。微君:要不是君主。故:事,事情。
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解释红色词的词义
1)式微式微( )
2)胡不归( )
3)微君之故( )
4)胡为乎中露( )
5)微君之躬( )
诵读,翻译诗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试背,赏析诗句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再读,概括主题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
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艺术特点: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说说《式微》运用的语言特色。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
2)《式微》 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 ?
课内阅读: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高
阅读《伯兮》做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⑤,谁适⑥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⑦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⑧,言树之背⑨。愿言思伯⑩,使我心痗⑾。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⑥适(shì):悦。⑦杲(gǎo):明亮的样子。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⑩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⑾痗(mèi):忧思成病。
1、这首诗写了丈夫出征妻子的两种感情。你读出是哪两种呢?
2、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本诗。

2、扩展延伸,阅读《伯兮》做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⑤,谁适⑥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⑦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⑧,言树之背⑨。愿言思伯⑩,使我心痗⑾。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⑥适(shì):悦。⑦杲(gǎo):明亮的样子。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⑩愿言思伯:一心想着我丈夫。⑾痗(mèi):忧思成病。
1)这首诗写了丈夫出征妻子的两种感情。你读出是哪两种呢?

2)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板书设计
式 微
《诗经·邶风》
劳役者的悲歌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
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