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爱莲说》单课淘金训练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 (朝代)的 ,字 ,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二、书下注释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
涟:_______________
妖:_______________
(5)中通外直 通:_______________
(6)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_______________
亭亭: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___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_____________
亵:_______________
(9)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_____________
(10)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
(11)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菊之爱 ( )
清: 濯清涟而不妖 ( ) 香远益清 ( )
植: 亭亭净植 ( ) 缘坡植牡丹 ( )
四、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 植: 古义:( ) 今义:( )
宜乎众矣 宜: 古义:( ) 今义:( )
五、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 例句:(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旁枝。 例句:( )
六、翻译重点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
6.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七、文章内容理解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答: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答: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答: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答:
5.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
6.“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答:
八、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3)不蔓不枝(___________)
(4)香远益清(___________)(5)亭亭净植(___________)(6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7)宜乎众矣(___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
10.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
11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 与批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
九.拓展阅读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窥檐语( ) (2)可爱者甚蕃( )
(3)芙蕖则不然( ) (4)自夏徂秋(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2.【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十 中考体验
(2020长春)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 ) ②不蔓不枝( )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北宋 周敦颐 茂叔 议论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书下注释
(1)多 (2)只 (3)沾染(污秽) (4)洗;水波;艳丽(5)贯通 (6)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7)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 (8)靠近赏玩;亲近而不庄重 (9)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0)少 (11)应当
三、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清: 濯清涟而不妖 澄澈
香远益清 单纯不杂
植: 亭亭净植 树立
缘坡植牡丹 种植
四、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 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五、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旁枝。 例句:不蔓不枝
六、翻译重点句子
1. 译文:(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 译文: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译文:(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译文: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译文: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七、文章内容理解
1.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6.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八【答案】
7. (1)(草木)茂盛,文中指繁多 (2).洗 (3)生枝蔓 (4). 更,更加 (5). 立 (6)少 (7)应当
8. (1)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 比作君子。表现的品格: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九.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窥檐语(临近拂晓)(2)可爱者甚蕃(多)(3)芙蕖则不然(这样)(4)自夏徂秋(往,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解析:A、B、C三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却”的意思,只有D项表承接。)
12.【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解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的是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十中考体验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