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0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7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类型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写人记事
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议论性强,
由表及里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散文的特点: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荷塘 月 色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f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
“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
——杨万里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月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关于月亮的诗文: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那么当美丽高洁的荷花和皎洁柔和的月光相遇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7
色月塘荷
朱自清
作者简介
一、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在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他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逝世。
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堤;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选练、这笔秀丽著称。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专著《诗言志辨》等。
2.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原名:朱自华 据说朱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改名:朱自清这个名是朱自清在1917年改的,出自 元《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这句话是屈原于流放之时请太卜为自己占卜时说的,意思是“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朱自清选“自清”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其用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以保持清白。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带、皮绳的意思,性柔韧;“弦”常紧绷,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自我勉励之意。
二、背景探寻 “超然”之中的挣扎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极度不满,另一方面由于他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但他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
此时的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孤独苦闷,始终无法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清华园
(清华大学校内)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弥望的叶子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三、文题解读
本文标题点明了作者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交叉的关系,即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 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niǎo nuó
wěnɡ
pì
duó
shà
xiè
chàn
mí
hān
chánɡ
jū
cēn cī
mò
zhà
yuàn
xiān
轻
柔
缓
声音
感情
节奏
字音
朗诵欣赏
四、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明确:月下散步。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行踪。
4.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文章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结构
小径
文章结构: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暂得宁静
失去宁静
寻求宁静
颇不宁静
文眼: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整体把握
1.请学生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 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主体)
第四部分(7-10):触景生情,联想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采莲的情景,思绪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整体感知课文
鉴赏第1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第1段 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1、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①“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原因。
②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明确: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思考: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为什么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明确 :以生活细节表现出夜色在逐渐加深,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反衬出作者的心绪不宁。
首段的作用
①总领全文,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孤寂苦闷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②写对月下荷塘之景的向往,为下文描写荷塘月色做铺垫。
内容
结构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尾段
承接前文,怀古思乡,深化中心
虽能暂忘烦闷,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应逃避的
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比较两段,看结构作用:
答:带门而出,推门而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总结《荷塘月色》尾段作用:
①收束全文,流露出本想借荷塘漫游,怀古思乡,排遣寂寞苦闷心情,却不得不回到现实的无奈。
②带门而出,推门而入,呼应开头,结构严谨。
第二部分(2、3段)
第2-3段: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闻。
1.朗读第2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小路、树木、月光。
①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基本特点,其中,曲折是小路的形状,幽僻是小路的氛围,树多更凸显了环境的幽僻。
②“寂寞”一词用得很妙,试赏析其妙处。
“寂寞”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作者不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研读第2段
③“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这里作后置的定语。“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
④ 理解结句“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及月光下的景致都和我淡淡的心境与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解读
研读第3段
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2.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
另一世界:
自由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
思考
研读第3段
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踱”①表现作者的悠闲、超然,写出了作者若有所思的神态和暂得安宁的心态。
②照应下文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2.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
“另一世界”:摆脱了困扰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自由的人”:摆脱了现实的困扰和内心的苦闷,获得心灵的宁静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
前一个“什么”指白天不能说不能做的事,
后一个“什么”指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明确:不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部分,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我们可以从后面“这是独处的妙处”看出来。
4.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承上启下。月下漫步荷塘使作者从压抑中暂得解脱,暂得清闲。
“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 “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分析鉴赏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联系第4段,说说文章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袅娜的开着
羞涩的打着朵儿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
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景?
明确:写的是月下荷塘美景。
3.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观察角度:远→近,上→下,静→动。
4.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认真品味。
明确:比喻、 拟人、通感、叠词等修辞手法。其中在使用比喻时,还运用了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博喻。
5.作者是如何对荷塘景物进行描写的?
(1)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明确:①曲曲折折”“田田”两处叠词的使用不仅描绘出了荷塘和叶子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②作者用“弥望”“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极言荷叶之广。亭亭:姿态优美。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
小结:荷叶:田田(多,密)、亭亭(优美)、层层(高低错落)。以上写了荷叶相连,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
(2)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明确: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
思考: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
(3)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荷花的呢?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思考:为何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
明确: 拟人。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优美,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专写人的情态,这里写荷花含苞待放的姿态。
以人的神情姿态比拟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手法的运用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思考: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博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其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征。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
“美人”喻荷花之娇美,
重点赏析
重点欣赏第4段: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自然舒展、形态相似
荷花 一粒粒的明珠 晶莹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 忽隐忽现
刚出浴的美人 纤尘不染
分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
博喻
作者是如何描写荷香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将嗅觉形象转换为听觉形象,写出了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环境优雅和宁静。
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和联想。
通感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缕缕清香---渺茫歌声
共同点;
若有若无、断断续续
不同点;
嗅觉---听觉
通感: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
修辞手法: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转换。
把适用甲感觉的词语转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式。
举例:(1)甜甜的笑容。(视觉转为味觉)
(2)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转为听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作者是如何描写荷波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荷波:闪电(快) 凝碧(颜色深)
① 由近及远,以“闪电”为喻,写出了“叶子与花”的迅速颤动,波痕不易察觉。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突出荷叶之盛之密。
②“凝碧的波痕”,何谓“凝”?
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③ 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写出微风吹过处,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作者是如何表现荷水的?
(5)流水
脉脉:默默,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
“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池塘里的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 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由叶子的“风致”想象到那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流水:脉脉(无声而深情)。
物象 句子 修辞 妙处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写出荷叶的风姿,具有动态美。
荷花 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 花……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拟人 “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袅娜地开着”写荷花饱满盛开的形状,“羞涩” 写含苞待放的情态,
“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月光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及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香 微风过处,送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将嗅觉转向听觉,表现荷香断断续续、清淡缥缈的特点。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凝碧的波痕。 拟人
“颤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表现荷花富有生机的特点。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拟人 “脉脉”赋予流水以人的思想感情。
(6)思考: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明确: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文中那荷叶、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
第4段小结:
1.写月色下的荷塘。依次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出了月色下荷塘的静、美,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第5段:
荷塘中的月色
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
疏的倩影,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鉴赏第5段
引导学生朗读第5段,回答问题。
1.课文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月光和月影。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月光:
树影:
静静
青雾:
叶和花:
泻
浮
洗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薄薄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月色朦胧缥缈
泻
“泻”是流泻,流动的意思,形象生动写出月光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洗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笼
画
“画”——表明树影错落有致、浓淡相宜。用树影来反衬月光的轻盈。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思考1:对于这满塘月色,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比喻朗照
“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正切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思考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①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②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韵律和谐相通,意象叠加在一起,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艺术效果倍增。
重点赏析
重点欣赏第5段:
思考: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月光如流水一般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
月光——青雾浮起、轻纱的梦
树木的影子——
参差、斑驳
黑影、倩影
虚写
衬托手法
虚实
结合
实写
光影交错
第5段小结: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美妙,再次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之情。
分析鉴赏第六段:
荷塘四周
荷塘四周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重点赏析
鉴赏第6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主要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作者以树为着眼点,以树写月,远近结合,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鲜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段)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近,
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远。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树木茂密,树色阴阴,一带远山,路灯光没精打采的,一切都围绕树来写,一切都显得朦胧、静谥。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思考:“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作者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暂时超脱,到又回到现实,复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写蝉、蛙的热闹,意在反衬自己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
重点欣赏第6段: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1)浓淡相间(绘画技巧)
(2)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重点赏析
(3)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对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
第6段小结:
写荷塘四周的情景。
写树色、树姿、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总结:荷塘月色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淡雅恬静
→
→
动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缥缈
3、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清幽热闹
→
动
下
荷塘
月色
荷塘的 四周
荷叶
月光(叶子和花)
树
山
灯光
蝉、蛙
月色下的
荷塘上的
正写
反衬
月影(灌木、杨柳)
荷花
荷香
流水
静
动
衬
动 静 结 合
远 近 结 合
荷波
虚 实 结 合
鉴赏
第7-10段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采莲赋
《采莲赋》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描绘一个自由、欢乐、和谐的世界。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不满现实 向往自由美好
自由 快乐
思考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思考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怜子情如水
痛苦
意象“莲”的寓意
诗歌中有不少写“莲”的句子,赋予“莲”丰富的寓意。
如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
“怜”译为“怜爱、喜爱”,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怜子”即喜爱意中人。
又由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莲”被视为处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思考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的,作者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思考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内容上,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而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结构上,过渡,引起下文。
思考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最后这句话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
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忧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独出家门
观荷赏月
返回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 叶 荷 花 荷 香 荷 波 流 水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柳影如画
光影似曲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颇不宁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空隙
树色
树梢:远山
树缝:路灯光
树上:蝉声与蛙声
整体结构
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同时,作品中还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
1.修辞美——①贴切的比喻
②生动的拟人
③巧妙的通感
2.映衬美—— 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
3.意境美——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言美——朴素自然、凝练,叠字叠句
全文的景与情
⒈去荷塘途中的景:
曲径、树、月色 淡淡的哀愁
⒉荷塘边凝望的景:
①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 淡淡的喜悦
② 塘上月色:月色、树影
③ 荷塘四周:树、远山、路灯光、蝉声和蛙声 淡淡的哀愁
⒊思接千载采莲景 —《采莲赋》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
素淡、宁静
朦胧、柔和
情
苦闷、忧郁
困惑、寻觅
情 景 交 融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合
动与静:第4、5段
整体与局部:第4段先写曲曲折折的荷塘,再分别写荷叶、荷花、荷香,从整体到局部。
点面结合:第6段从整体上写树,再写杨柳的丰姿,点面结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月光。
远与近:如第4段“明珠”写出近处的荷花的玲珑剔透,“星星”写出了远处荷花闪烁之状。
虚实结合:第2段实写了四周的树木,虚写了没有月光时的阴森的气象,勾勒出荷塘此时的环境与作者的心境。第3段朦胧渺茫的画面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刻意营造一个“梦境‘般的意境,读者被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
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和苦闷的心情。他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又不可排遣心中的忧虑,故只能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文章写出了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矛盾及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