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冉有、
公西华
侍 坐
(求)
在尊长旁陪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解题
子路、
曾皙、
(仲由)
(点)
(赤)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壹
走近人物作品
·孔子生平·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相关作品
“论”, 编纂的意思;“语”, 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写作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来稳定社会秩序,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不为所用。他还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教育工作。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
贰
感知课文
梳理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纠正字音及停顿。
2.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梳理课文,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
孔子问志 解除顾虑
(1-2段) 启发诱导
子路:千乘之国(3段)
子路、曾皙、冉 弟子言志 冉有:区区小国(6段)
有、公西华侍坐 (3-12段) 公西华:愿为小相(8段)
曾皙:娱情山水(12段)
孔子评志(13-16段): 为国以礼
(1)讨论:全文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你会用哪个字概括文章?
明确:“志”
(2)理清思路
叁
研读文本
叁
鉴赏人物
探究分析
(一)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分角色朗读,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政治理想)
2.从人物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4.孔子的人物形象
弟子言志
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原文内容: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坦诚,却较鲁莽和轻率。
志向:
性格:
侧重强国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神态和语言描写
探究一:孔子如何评价子路的志向?
批评子路不够谦虚、鲁莽、轻率
知识拓展:
“长者不及,勿谗言。”
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礼记·曲礼上》
孔子的态度:
“夫子哂之”
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谦虚谨慎,
说话很有分寸
志向
性格: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冉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富民
探究二:孔子如何评价冉有的志向?
评价:没有正面加以评论,小国也是国家,但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孔子的态度: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叹之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司仪官)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向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语言描写:“愿”+“学” +“小”
探究三:孔子如何评价公西赤的志向?
评价:连续三个反问句,说明公西华说的是礼制、仪式的小事,其实就是国家大事,他能够通晓礼乐,就能够管理国家,他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要增强他的信心,使其勇于承担重任
孔子的态度: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惜之
暮春时节,穿上春衣,(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懂礼爱乐 洒脱高雅 淡泊功名
志向
性格: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动作/语言描写
暮春郊游图
性格
探究四:孔子如何评价曾点的志向?
评价:大力肯定,因为用礼教去感化百姓,高洁其志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
孔子的态度:
“吾与点也”
与之
曾皙之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舞雩台,又称舞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周礼》有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
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个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真实的百姓生活是什么样的?
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①曾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着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表示赞同。
②曾皙的这段话,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避世之心,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探究人物
1.小结四位学生的性格特征: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淡泊功名。
启示:在现代社会,谦虚仍然是美德,但是更需要有子路的自信,以及敢闯敢拼的勇气。
探究人物
2.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②孔子是一位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的师长。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文章主旨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完整。
2.运用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3.人物个性鲜明。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 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 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
作业布置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目
录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当中自主赏析的首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代散文,学习古人的智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初中时也曾学过《论语十则》,对《论语》的语录体散文特点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孔子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博大精深政治思想并未深入领会。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2.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和志向。
3.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句俗语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请同学们来讲述一下自己知道的《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二)文题解读
(三)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朗读诗歌,梳理结构
(四)深入文本,赏析人物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及描写手法体会人物性格和分析孔子的形象。
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
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