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苏轼(宋)
陆游
陆游
书
愤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体悟诗中“愤”的丰富内涵。
3、学习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人论世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著名诗作有:
《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著名词作有:
《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抒发了哪些“郁愤”之情?
如何“书愤”的?
“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初读】 感知“愤”
书愤
所“书”何事?
如何抒“愤”?
所抒何“愤”?
【品读】 理解“愤”
思考讨论: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愤”字的理解。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总结全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诗人所“书”之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全文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书 愤
世事艰、 气如山 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 义愤
谁堪伯仲间 愤朝政: 奸臣当道、苟且偷安 悲愤
空自许、 鬓先斑 愤自己: 年老体衰、壮志未酬 忧愤
【品读】 理解“愤”
思考讨论: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愤”字的理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之?
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
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经典例句: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4.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
(1)对比①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早年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晚年形象:“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北定无望。
当初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②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对比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南宋统治者有能力收复失地却苟且偷安等对比。
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1.“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
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
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2.“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经常会看见诸葛亮,请用诗人的其他诗句佐证,并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1.《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2.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1.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2.《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总结全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之
对比,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
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以此自勉。
诵读提示:字越大读音越重,横线越长停顿越久,升调↑,降调↓
早岁那知——世—事—艰↓, 低沉 中原北望——气如山↑。豪壮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稍快 激昂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低沉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沉郁
【诵读】 领悟“愤”
要求:选一联进行诵读,读出情感。
总结全文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四“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悟读】 感受“爱国情”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
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
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
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拓展提升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
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
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岳飞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此词描写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 。
【巩固阅读】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领悟本词的情感:
【课堂小结】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因此,让我们在优秀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赏读《钗头凤》,分析陆游的形象。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