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绝望中的温情
主题单元标题
无奈、绝望中的温情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毫无疑问,鲁迅是一座丰碑,高到无人企及。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的生命哲学,这一切都值得后来人深入研究。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才能真正理解他的伟大,尤其是当我们的人生陷入困顿甚至无路可走的时候,他能告诉我们如何作出选择。
本单元通过对《祝福》《故乡》《孔乙己》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作品中浓重的悲剧色彩。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味、感受其中浓重无奈和绝望情绪,并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形成这一情绪的历史和个人原因。
专题二:对弱势群体、底层人物的理性认识和人文关怀关怀。通过带领学生反复阅读作品,在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基础上,理解作家悲观的同时,却能将无尽的关怀投射到底层的身上之不易。这不是盲目的关心,而是在认清小人物身上各种劣根性之后的更高层的理性的关怀。
专题三:反观自己,换位思考,面对类似的问题,我该如何选择?在学习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实际,谈谈自己对鲁迅的独特感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互评互思,然后整理成文字,展示你的成果。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主要文学作品
2、根据作者创作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其人生经历、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全面客观地评价鲁迅“绝望与温情”
4、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鲁迅在当下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自己了解鲁迅的人生及其思想
2、熟读作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并思考原因
3、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分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体味其伟大与不平凡之处
2、思考其认识对当下的意义,并明确自己的能与不能
3、养成乐观的精神、关心他人、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怀
4、培养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精神
对应课标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3、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4、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何如此?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感情?依据是什么?
如何评价作者的情感?对你有何启发?
专题划分
专题一:作品中浓重的悲剧色彩。
专题二:对弱势群体、底层人物的理性认识和人文关怀。
专题三:反观自己,换位思考,面对类似的问题,我该如何选择?
专题一
作品中浓重的悲剧色彩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闰土、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在鲁迅的笔下,无一幸者。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理解鲁迅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鉴赏阅读、小组探究,分析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并探究这一切形成的原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探究作家融会在作品中的情感,体味“每部作品都是作家生命的一部分”的含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主要文学作品
2、根据作者创作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其人生经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本专题问题设计
闰土、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
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创作这些典型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思考作出了怎样的回答?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课堂导入: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自主交流: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组展示:闰土、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创作这些典型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老师谈自己的看法
专家声音:王乾坤、钱理群、陈平原、孔庆东等鲁迅专家的看法
学生整理:人物形象,创作意图,作者思想
作业:独立鉴赏《药》这篇小说并分析人物和主题
教学评价
熟悉作品中人物的描写,能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发言积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维清晰,逻辑条理,有理有据
善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据
迁移运用,会分析鲁迅其他类似作品
专题二
对弱势群体、底层人物的理性认识和人文关怀关怀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闰土、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 都是生活的不幸者,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令人同情。然而,他们又有自身难以超越的弱点。社会、周围人和自身使他们周围是一堵堵难以逾越的高墙。鲁迅用冷笔写透了他们的悲剧,其间的批判只是表面,对这些小人物作者倾注了无尽的同情,尽管于现实并无多大的帮助,但这是一个文人的唯一所能。理解了批判背后的关怀才能真正理解鲁迅。表面越冷,内心越热,对鲁迅,可以这样说。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分析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
2、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同情,体会文学人文关怀的温暖
3、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体味其伟大与不平凡之处
本专题问题设计
从哪儿可以看出作家对笔下的人物充满同情
如何理解无力改变现实的绝望与对人物的关怀的关系
作品中有哪些美好的希望?最终结果怎样?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自主探究:仔细读作品,划出有关句子,理解“希望-绝望-温情”
小组讨论:集中展示探究结果,重点分析《故乡》《孔乙己》《祝福》故事结局的异同,结合创作的时间分析原因
与教师对话: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
作品佐证:结合鲁迅的《药》来印证作品中洋溢的人文情怀
再次品读,感受这一主题
教学评价
能感受到作家对笔下人物的关怀
理解绝望与关怀为何并不矛盾
能从整篇文章的高度证明观点,不能断章取义
思路清晰、较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深化认识
和同学合作探究交流
专题三
反观自己,换位思考,面对现实的无奈,我该如何选择?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文学始终关注生命和情感,它其实是一面镜子,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无论美丑。越是伟大的作品越能全面深刻地反映现实,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正是感受作家思维的深邃。
在理解鲁迅生命哲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下的社会现实,准确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有意义地活着,活出生命的精彩。尤其当理想与现实相悖时,该如何选择?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思考其认识对当下的意义,并明确自己的能与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养成乐观的精神、关心他人、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怀
3、培养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精神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鲁迅的思想给你怎样的启发
2、在21世纪,鲁迅是否已经过时,结合现实分析
3、当理想与现实矛盾时,你会怎样处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自由写作,以“鲁迅与当下的中国”“我读鲁迅”为题,任写一篇
班级交流,互相展示成果,并互相点评
老师写下水文,和学生一起展示
张贴优秀作品,适当奖励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分析三个专题的关系
教学评价
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条理,有理有据
能借助网络资源,合理引用借鉴
与他人合作,有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