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6: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请同学们现在开始阅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1.了解作者成为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学习本文的结构方式。
2.分析作者借助想象,采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科普知识的方法。
3.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科普作家,超弦理论的专家。他秉持着爱因斯坦的精神:探寻“所有事物的原理”。
加来道雄的著作广受赞誉,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构想未来》。其著作《超越时空》把超空间理论讲述得普通人也能理解,把“高维空间”这一极其难懂的前沿课题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写作背景
宇宙科学在当今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把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把现实世界的三维扩展到宇宙空间的四维,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但是它却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
当今世界探索宇宙本源的活动逐渐分成两个方向:一是向宏观世界探求宇宙的秘密,一是向微观世界追寻世界的本源。
目前,多维空间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超弦理论为人类理解宇宙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也吸引着许多世界一流的学者进行探索。本文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相关知识
多维空间
一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即四维空间。现在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我们宇宙的空间超过四维,如十维空间、十一维空间等。
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从场的观念出发,试图把自然界中电磁、引力、弱、强等各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为统一场论。统一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刨根究底(páo) 撒手人寰(huán)
湮没(yān) 惊诧(chà)
棚栏(zhà) 畏葸不前(x )
五彩斑斓(lán) 目眩(xuàn)
鄙视(bǐ) 冷嘲热讽(fěng)
杜撰(zhuàn) — 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怪诞(dàn)— 荒诞离奇古怪
说字解词
词语积累
(1)五彩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冷嘲热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撒手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畏葸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刨根究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所不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尖刻地嘲笑和讥讽。
离开人间,即死亡。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畏惧退缩,不敢向前。
盘查根由,追问底细。也说“刨根问底”。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文题解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个偏正短语。
“一名”表示数量,
“物理学家”指加来道雄,点明了作者的身份,
“教育历程”指的是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并引导他走上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所以,题目可以整体理解为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加来道雄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 段)总写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2-11 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12-18 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1. 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
2. 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整体感知 探究思考
信息筛选
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童年有两件事情大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他成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历程,请找出是哪两件事?
1.对鲤鱼的遐想。
2. 爱因斯坦的故事。
作用: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一部分(1段)
1.第一段“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趣事是指什么?
明确:第一件趣事是指作者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鲤鱼世界。(2段)
第二件趣事是指作者在八岁时曾听过的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12段)
第2部分
层解: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段解: (2-9段)写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
(10段)通过鲤鱼“科学家”说明人类认识世界局限性。
(11段)对鲤鱼世界的观察和遐想激发了“我”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的兴趣。
1.在第3段中说“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其中“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3段在节选的这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第3段在节选的这部分中起总领下文作用。
2.童年的第一件趣事,作者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是怎样的?
明确:无限的遐想(3)
我想(3)
我曾想(5)
我想(7)
我曾想(8)
我常想(9)
逻辑顺序
3.第4段为什么说“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明确: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虽然它们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我”不能了解鲤鱼的世界,鲤鱼们也不能了解“我”的世界。各自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
4.请你总结一下第5段,作者设想的鲤鱼“科学家”是怎样认识鱼池以外的世界的?
明确:(1)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2)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3)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明确: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5段最后句
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6段最后句+7段1句)
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8段)
④“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9段)
5.结合6-9段,思考“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理解以外的世界。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6.阅读2—11段 ,研读下列问题并填写表格
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知说明什么?体现了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精神?
鱼的世界 人的世界 科学精神
鱼的世界 人的世界 科学精神
水池外的世界没有意义 人类拒绝认知理解以外的世界 对未知领域的
探索精神
对睡莲运动不解, 以神秘力量掩盖无知 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发明概念,却不改变思考 科学兴趣
(内驱力)
对鲤鱼科学家消失重现,不解不信 鄙视不能在实验室验证的理论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想象力
(外驱力)
7.由鲤鱼对人类世界的认识,你受到什么启示?
明确:由鱼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
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3部分
层解:“我”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段解:(12-15段)写“我”为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阅读大量书籍。
(16-18段)写作者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1.第12段“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
明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他多年潜心研究的,但在他死之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这也就促使了作者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爱上了科学。
明确:“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时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2.第13段中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这种记忆”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3.第13段中说“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爱因斯坦是作者迷恋崇拜的对象,这里作者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明确:合适。因为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在孩子眼中,谋杀故事无疑是最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的。
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更能突出强调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所以说用得很合适。
4.如何理解“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的含意?
明确:这句话说明了两层含意。
一是理论物理学家工作的艰苦。作者认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二是作者对爱因斯坦的研究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强烈的执着的兴趣,并为此树立了自己的终生志向。
5.“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如何理解?
这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鲤鱼故事隐喻了高维世界的存在,而在作者看来这正是解决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关键,也正是作者物理学成就的所在。
本段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的两个故事,并由“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开启了下文高中阶段的实践探索故事。
5.第16段写年轻人的优点有什么作用?
我没有考虑到所遭遇的困难表现作者怎样的品质?
明确: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确实难能可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人的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段通过交代“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事件,说明“我”不迷信权威传统,勇于克服困难。
6.第17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列数据。
写建立原子对撞机时,相关数据写得很详尽,体现了作者的严谨、踏实,这也是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7.第18段为什么写妈妈的摇头 ?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摇头”“困惑不解”起到了反衬作用。暗示自己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忍受了更多的寂寞,也暗示这项科学成果的深远意义不容易被常人理解。
用实验的成功结尾,加强了说服力和教育作用。
探究思考
1.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
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
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2.从童年到高中的过程当然是一番“历程”,谁“教育”“培养”“我”最终成为一位物理学家?
明确:(1)父母一带我走进自然。
(2)老师一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励我。
(3)科学家一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精神的引领感召。
(4)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的教育和培养,他对想象力、好奇心、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科学品质的培养、保护和坚持,说明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努力是作者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关键。
3.本文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明确:(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趣味性: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想像力和乐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
文章结构
一名物理 对鲤鱼世界 鲤鱼如何观察,
学家的教 的遐想 鲤鱼“科学家”的探索 探索未知领域
育历程 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 力求完成
加来道雄的学习和实验 未竟事业
结构图示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回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心路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之路。这启示读者: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等基本素质。
写作特点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突出展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没有谈及其他成长的经历。
②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
③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
本文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想象力、乐趣、实验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极为重要。
THANK
YOU
我没有特殊天赋,我只是极为好奇。
整个科学只不过是每日思考的精练。
想象力只是更重要。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题罢了。
在我审视我自己和我的思维方式时,我的结论是:在吸收有益的知识方面,奇思玄想的天赋对我而言,比我的才能更重要。
——爱因斯坦
技法借鉴
如何让描述生动
技法指导
科普文除要求严谨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求语言描述生动,如课文中描述“鲤鱼科学家”被放回水池后的情景,给人以“设身处地”之感。力求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其基本方法如下:
1.添加修饰成分。给叙述性的句子增加恰当的修饰性成分,使其更加生动、形象,表意明确。如文中鲤鱼科学家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
2.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形象、生动起来。比喻、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3.写感觉用想象。运用想象写感觉,通常借助通感的修辞,使语句生动,具体可感。
4.描绘心理活动。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问:文中第9段中:“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这对于我们写作的启示:形式为内容服务,选材剪裁时,一定要考虑内容和中心的关系,重要则详写,一般则略写,无用则不写。
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加来道雄早在儿童时就对多维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并没有让自己的兴趣停留在浅的层面上,而是让兴趣做主,将自己的终生志向和兴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兴趣,最终让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为了让工作充满热情与快乐,请不妨让兴趣做主。
Ⅱ 读素材 · 善积累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