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00:01:41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4、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要求: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设计意图 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怎样的呢?(生畅所欲言)你们知道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东晋,一起去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玩一玩。
二、扫清障碍,初探桃花源
想要去桃花源这么美的地方,那是有条件的,你得先把路上的障碍扫清了,才能进去,你能做到吗?(设计意图:夯实基础,方便下文的学习)
1、师范读,生注意听生字词。
下列字词你会读吗?
①豁然开朗(huò) ② 俨然(yǎn) ③垂髫(tiáo) ④诣太守(yì)
⑤阡陌交通(qiān) ⑥ 便要(yāo) 还家(huán) ⑦人语云(yù)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后遂\无问津者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你能破解它们吗?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词类活用
①复前行 ②欲穷其林
(3)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4)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离开)
B.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
B.寻病终(随即,不久)
③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
B.寻向所志(记号)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B.捕鱼为业(作为)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⑥遂:A.遂迷(终于)
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5)请你把文中含有“然”的词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意思。
——在去桃花源之前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4、大概了解景区概况后,为了更有效的游玩,我们还得请一位导游带我们去,你们觉得谁更适合,理由?(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线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三、走进桃源,欣赏桃源之美(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世外桃源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我们跟着渔人从哪进入桃源呢?
2、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是怎么样的呢?(请用“我从————发现,这是一个————的世外桃源”的句式来分享自己看到的美景。)
访问作者,探究桃源之谜(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么美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为什么陶渊明不去那里隐居呢?
2、了解写作背景(设计意图:深入背景,理解作者心声)
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五、穿越时空,建设世外桃源
1、假如陶渊明有幸来到我们身边,你认为他对我们的社会会有什么看法呢?(小组讨论)(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祖国发展的趋势,发现社会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全文。
3、作业:根据《桃花源记》,改编故事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
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______,字______,号______,世称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著名田园诗人、______、辞赋家、______、田园诗派第一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______、《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______。
2.掌握下列的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3.积累文中的多义词。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 既出,得其船( )
并:并怡然自乐( ) 并驱如故( )
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具言所闻( )
之:忘路之远近( ) 甚异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4.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鲜美: (2)异: (3)豁然开朗:
(4)并: (5)平旷: (6)属:
(7)悉: (8)怡然: (9)相闻:
(10)阡陌: (11)俨然: (12)交通:
(13)仿佛:
6.把下列省略的词补出来。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以_____________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_____________(不复得路)。
【第二学时】
问题一: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_____________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_____________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段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_____________的情形。
问题二:细读课文,仔细思考。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2.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
3.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语句及关键词语,有什么作用?
4.入山洞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的特点是什么?
5.出文中描写桃花源里生活景象的句子,并指出生活景象的特点是什么。
6.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7.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8.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0.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赏读课文,分析讨论。
1.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2.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4.本文产生了哪几个成语?
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