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第十课《小石潭记》
难点名称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伤的心境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作者生平简介较为陌生,需要借助多种方式查阅资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为文言文,本来就与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表达有差异,不易理解。 另外,十三四岁的孩子阅历有限,无法设身处地理解被贬官和被迫害的心情。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梳理作者情感线索“两乐”“一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的孤独、悲伤的心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本文优美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幽静的画面,文章中还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情感。本节微课的学习目标即是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伤的心境。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文本品读 过渡:再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前后的情感是不一致的,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得知柳宗元起初是快乐的,但是后来我们又读到他产生了凄凉之感,甚至是无法排遣的忧伤和痛苦。文章亦乐亦忧,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忧? 首先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看一看哪些语句流露着作者的快乐。 品味“人间仙境”般的快乐 先来找一找作者的快乐在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写呢?细心的我们从文章第一段、第二段中分别找到了“心乐之”和“似与游人相乐”。请大家在此作一标注。现在,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是在看到什么景色下的感受呢?再看本句前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原来是那些“泉水击石,泠泠作响”美妙的声音,吸引了作者,这何尝不是一种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的惊喜。此时的柳宗元是愉悦的,想去看一看那茂密竹林之后是什么景色。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幽静之地,此时的柳宗元见到了“小石潭”的“庐山真面目”。意外的是“水尤清冽”,这一个“尤“字,怎么不是他发自内心的惊叹、赞叹。这是“一乐” 如果说潭边青树翠蔓,如此摇曳多姿,岸边的岩石如此千奇百怪,赏心悦目,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情致。那么潭中的鱼儿,才是生命的流动,跳动的快乐。 一切都充满着生机与灵气,这是作者灵动的快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作者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更是写出鱼儿自由游动的情态。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鱼儿是欢快的,它们嬉戏着,这鱼儿的欢乐何尝不是柳宗元内心的欢乐?这是“二乐”。 此时的柳宗元心境是愉悦的,沉浸在眼前饶有趣味的美景中。这里也成为他真正自由的、洒脱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精神世界。这个人间仙境里有林、有树、有石、有水、有鱼,还有那个从自然景物中寻得快乐的文人柳宗元。(出示小标题1) 过渡:小石潭并不是理想的人间仙境,再看那斗折蛇行,那明灭可见,那犬牙差互,这时候坐潭上,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哪些语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哪些句子描写了作者的心情呢? 体味现实世界的孤独与悲伤。 我们在文中读到了“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大家把此处也做一下标注。我们先来看前三个短句,通过查阅词典,“寂寥”的解释是“寂静空旷”,原来这是一个偏僻幽静之地,所以是很少有人来。再看这时候的作者坐在小潭上的情形,此时已是“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怎么能不产生孤独之感呢? 当然,全文最能体现柳宗元此时心境的恐怕是这一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们找到了吗?我们看到课下注释是这样解释本句的: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过渡:此时的柳宗元怎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凄凉之感呢?真的是“以其境过清”?还是“寒气透骨”,可是作者明明说了是“心情凄凉”,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凄凉之感,这时的柳宗元在他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解读亦乐亦忧的柳宗元 (展示资料图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永州于楚为南,状与越相类。(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了解到,柳宗元称自己为获罪之人,原来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惨遭失败,33岁的他被贬永州,在这之前就已经遭贬谪,现在是一贬再贬。他徒有着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却身处进入衰落黑暗时期的唐朝。生不逢时,官场失意,足以打击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因此,此时柳宗元的凄凉和悲伤源于“被贬”。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永州偏远荒凉,夏天炎热,冬季湿冷,柳宗元很不习惯。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怪民”,骂声不绝。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政治迫害折磨着那颗踌躇满志的心。我们可以总结为一个“苦”字,环境之苦,遭遇之苦。 到永州后,柳宗元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身体虚弱,多病缠身,在这个缺医少药的荒蛮之地,而且一呆就是十年。这怎不是一个凄凉寒心。我们可以总结为一个“病”字。 “屋漏偏逢连夜雨,”比起之前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后,母亲猝然长逝,让他再次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总结为一个“痛”字。 面对仕途命运中的怀才不遇,个人处境中这些凡人生死之悲。在这个不知名、人迹罕至的小石潭,本已经是初冬之时,天气寒冷,此时的他只身坐在小石潭上,也许是身体的寒冷触动了他内心的凄凉之感。此情此景,触景生情,怎不是再一次悲从心来。即使是欣赏美景感受到了一些快乐,也无法排遣内心较长时间的痛苦,所以这里是心境,而不是心情。这是现实的孤独和悲伤,经凄凉环境一触即发。这是文章的“一忧”。原来我们要深入的感受作者的情感,还要结合柳宗元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伤的心境了。 过渡:悲伤和孤独是他一段时间的心境,由偶然景象即一触即发,但是他并不为现实所击垮消沉,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再看以文传情的柳宗元 (资料出示) 废除奴俗、解放奴婢。 大修孔庙、兴办学堂。 植柑种柳。 打井惠民。 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别贬,遭遇亲人离世心情抑郁。他也正是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他始终寄情山水而不忘政事。 无论是他在永州遭遇迫害排挤,并未动摇政治理想,还是在柳州政绩卓著,尽全力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贻惠一方,还是在《天对》中提出民为君本的思想,我们都感受到了他的济世情怀。 (三)小结 同学们:柳宗元不失为一位用最妙的笔为我们勾画出最美图画的丹青妙手;它不失为一位用寻找美的视角为我们捕捉了一幅灵动快乐画面的摄影师;他既是一个以文传情的文人,也是一位为民谋利益的好官。 五、本课总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文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小练笔 那么,同学们,请你们拿起笔,选取一处你喜爱的景点,试着写一则情景交融的小游记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家。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作品。
2.文体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3.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佩环( ) 清洌( ) 坻( ) 嵁( )
翠蔓(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龚( ) 恕( )
4.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三读课文,要求读懂内容,小组合作,结合预习与课下注释理解下面文言现象。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1)重点实词
①如鸣佩环(好像,相碰发出的声音)
②清洌(清澈)
③全石以为底(为:成为;作为)
④近岸(靠近)
⑤卷石底以出(露出)
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翠绿、藤蔓、覆盖、缠绕、摇动、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⑦可百许头(大约;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⑧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
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彻:穿过,透过。布:映现。)
⑩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隶而从者(隶:随从;从:跟随,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能够,不可久居。(可以)
②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B.隶而从者(跟随)
③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凄清)
④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⑤见:A.下见小潭(出现)B.动词,明灭可见(看见)
⑥乐:A.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⑦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卷石底以出(表修饰)C.全石以为底(把)
⑧而:A.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B.隶而从者(不译,表修饰关系)C.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⑨游:A.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B.同游者(游览)
⑩环:A.如鸣佩环(玉环)B.竹树环合(环绕)
为:A.全石以为底(作为)B.为岩(成为)
(3)古今异义。
①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住。)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④影布石上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⑤佁然不动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⑥以其境过清 (古义:凄清;冷清清。今义:清晰,清净等。)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②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④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⑤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⑥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⑦斗折蛇行。(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⑩如鸣佩环。(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心乐之。(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跟着)
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②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③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二、美好任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美好回顾。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 (2)隔篁竹( )
(3)如鸣佩环( ) (4)心乐之( )
(5)水尤清洌( ) (6)近岸,卷石底以出( )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
(8)参差披拂( )
3.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
B.之: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尔:尔远逝 惟手熟尔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7.理解默写。
(1)《小石潭记》描写溪流的形状、溪水的情态:
形态:
情态:
(2)《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4)《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5)《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二、美好探究。
任务一:走进小石潭。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任务二:研读小石潭。
1.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任务三:品味小石潭。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三、美好思想。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四、美好技法。
1.移步换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