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蒹葭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蒹葭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00:03:06

内容文字预览

《蒹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吟诵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2.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秦国是一个好战乐斗的地方,而一首《蒹葭》却有与崇尚武斗的民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蒹葭》,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初读解译
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朗诵的过程中注意字音。
检查预习
(1)全班齐读,注意字音
(2)教师点拨:需掌握的字音、字形
蒹(jiān)葭(jiā) 溯 (sù) 洄(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过渡:除了会读还要会写,这些字词同时也是书写过程中容易出错的,请大家拿出本子,写写这些字。
(3)听写检查
过渡:读和写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这个过程中,请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圈点勾画)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过渡: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用一种新的方式——吟诵,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老师为大家做吟诵示范。
4. 教师示范吟唱,学生畅谈感受
三、指导吟诵
(一)出示吟诵要求
(二)教师教吟,学生跟吟
(三)全班齐吟
(四)个人吟诵,互相点评,语言品析
1.探究第一章节
(1)指名吟诵第一章节,学生点评:
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朦胧、梦幻的意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所思慕的对象和她所在的地点,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愉悦又坚定。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惆怅,但仍执着的追寻。
(2) 齐诵第一章节
2.探究第二、三章节
(1)全班吟诵二、三章节
过渡:老师发现你们吟诵的更加得心应手了,因为内容格式上都和第一节相似,但相似中又有所变换,哪些词发生了变化?
——“苍苍、萋萋、采采”:叠词的作用,是使情感更加复杂强烈。三个叠词的变化写出芦苇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的凄凉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
——“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说明时间的变化,从天刚亮到太阳东升。
——“方、湄、涘、长、跻、右”:位置不断的变换,道路愈发的艰难。
(2)再次吟诵二、三章节
过渡:伊人宛在,却觅之无踪,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执着追寻的脚步!一首蒹葭,将整个追寻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近一步用吟诵的方式,再次深入理解这首诗。
3.吟诵全诗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思慕的人,可能是父母兄弟,也可能是爱慕的人,这节课,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品析了诗歌语言,理解了诗歌情感,吟诵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对诗歌的背诵。
4.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爱上诗经,爱上璀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蒹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准确地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
②苍苍:
③溯洄:
④溯游:
⑤晞:
⑥阻:
⑦跻:
⑧采采:
⑨涘:
⑩沚: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
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4.这首诗意境朦胧,画面感非常强,请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二)主旨探究。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三)写法探究。
5.《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6.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比较阅读。
7.《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8.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