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下册)
单元: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课题: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2011版课标课程内容是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2课《民族大团结》由一条主线、两大主题组成,主线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两大主题分别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这两大主题同时又是本课的两个子目。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党政府实施共同繁荣发展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由此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繁荣的景象,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两大子目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二、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全面客观的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时空观念】观察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史料实证】利用史料、影像资料等,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史料分析,列举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分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国情怀】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一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的人生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歌曲猜民族: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阿拉木汗》
3.《道拉基》
4.《阿诗玛》
5.《玄子舞曲》
(设计意图:从歌曲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正课讲授。
第一篇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1)历史特点:
现实情况
材料: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设计意图:根据历史史料和现实数据,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
材料: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民族区域自治在什么地方实行?
2.民族区域自治按什么设置自治机关级别?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当地民族有什么权利?
4.民族区域自治是不是完全的自治?
(设计意图: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如何?
提示:
(1)1949年,《共同纲领》中,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材料,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设计意图:从宪法原文总结,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篇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看视频《西部通途》体验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数据统计等,全方位感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就。)
第三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共十九大报告》
谈谈青少年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
PAGE(共41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教材
一条主线
民族大团结
两大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听歌曲猜民族?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阿拉木汗》
3.《道拉基》
4.《阿诗玛》
5.《玄子舞曲》
蒙古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彝族
藏族
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文化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观察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主题词是
民族交融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
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蕃友好。
乾隆时期:土尔扈特族回归祖国,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长征期间:彝海结盟,谱写了红军和彝民深厚情意的光辉一页。
抗战时期:由各族人民组成的抗日联军,团结一心、共抗日寇。
民族交融
民
族
构
成
中华民族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之花
现实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观察地图 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西部多 东部少
现实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管理
历史传统
民族关系
民族分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在哪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的依据是什么?
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权力?
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
自治权:立法、经济、文化管理、交通执行权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我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10.1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5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10.25
西藏自治区
1965.9.9
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
西藏
民族自治州
民族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
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建立最早的自治区?
云南
壮族
内蒙古
结合材料思考实行民族区域制度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贰
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交通不便
教育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
生活贫困
共同繁荣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佤族
云南景颇族
四川凉山彝族
佤族-原始社会
彝族-奴隶社会
藏族-农奴制度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政治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剥削和压迫。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经济上: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③文化教育上: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措施:
a.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藏文
蒙文
维文
壮文
侗族文字
措施:
b.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对西藏文物保护与修缮持续加大投入,依法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自由,使得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如今,藏药、贝叶经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寺庙等古文物建筑得到了修缮,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西藏古籍保护工程
桑珠孜宗宫
措施:
c.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藏族《格萨尔王》 蒙古族《江格尔》 柯尔克孜《玛纳斯》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④国家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1.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说出5个)
2.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3.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项目?(说出3个)
西部大开发·意义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
起于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口,终点是拉萨,全长1142公里,历时5年建成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作用
青藏铁路世界之
最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达550公里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站海拔达5068米
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结果
小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翻身做主人
促进经济发展
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保护民族文化
创制文字、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
建设大批项目,如青藏铁路等
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废除剥削和压迫
叁
中华民族共同体
疫情之下的民族团结——云南少数民族抗疫剪纸作品
德昂族
景颇族
傈傈族
傣族
阿昌族
侗族大歌
苗族蜡染
维吾尔族的舞蹈
蒙古族“那达慕”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共十九大报告》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青少年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对多民族
国家必须认真面对和正确处理好的国家与民
族关系,提供了成功的‘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
政治基础
巩固发展
民族大团结
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归纳总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