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品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內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
文本研读
1.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2.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毎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②毎个小标题能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文本研读
3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
《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抗疟效果提幅度提升;
②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开展临床试验,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
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
③第三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第四阶段,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
文本研读
4.青蒿素的发现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明确①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治疗效果更加的显著且复发率很低
②青蒿素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的特性为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机会。
5.屠呦呦团队取得青蒿素成药的卓越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客观方面: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主观方面:①屠呦呦童年时就有目睹民间中草药救人事例的经历,从小饱含对医学的
敬畏和好奇,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
②积极尝试并大量翻阅古代文献,并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
③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积极开展临床试验;
④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科研精神。
学习活动
1.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中“查找
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釆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
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找的文献包
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
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找大
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参考】D项,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的目
的是抗击疟疾,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
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漕渟重矬”。慾窣·冂(共12张PPT)
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
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硝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
文本研读
1.速读文本,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点明两件趣事,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写自己对鲤鱼的世界产生的各种疑问和思考;
第三部分(10-11):写自己对高维世界的思考;
第四部分(12-15):写自己痴迷于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并为之不断
探索;
第五部分(16-18):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经历
文本研读
2.试分析本文第一段的作用。
参考
①文章的第一段以极简的语言点明了童年的两件趣事对自己成为一名理论
物理学家的重要意义,总领全文
②同时,与文章题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相照应,点出两件事情
所具有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对自己成为物理学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重大影
响
文本研读
3.文章第五段提到了鲤鱼“科学家”,试分析鲤鱼“科学家”这一形象的
作用。
①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
鱼冷嘲热讽,也会杜撰某些虚构的东西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可见其目光狭
隘、思想迂腐保守,同时又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他们无法想象其他空间
的存在,面对客观发生的“奇异事件”也只会惊诧不已,顾自彷徨。
②作者用鲤鱼“科学家”的形象来喻指那些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只因
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的科学家们,也以此表达对当下一些“画地
为牢”、“固步自卦”的科学观的批半
学习活动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
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
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
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
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
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
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
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共12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
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
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文本研读
1.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0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文本研读
2.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作者着重说明了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①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展开的。
②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
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
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
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
形象。
文本研读
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
(1)核心特征:木材结构。
(2)主要原因:①文章对第三个特征的介绍指出,对中国建筑起支撑作用
的主要构件都是用木材做成的。如房身部分做立柱和横梁的是木材,它们
共同构成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是用枋、檩之类的橫木把它们互相牵
搭起来。②文章对第四个特征的介绍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特
征之一的“斗拱”构件,也是用木材做成的。③文章介绍的第五个特征一
举折,举架,它们也是木质的。
学习活动一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它的“拘束性”和“
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1)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
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
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为法式。
(2)“拘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
传统模式。“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共13张PPT)
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髙诗歌的
闶读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提高诗歌的赏析
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文本研读
加点字注音:
征戍(shu)
橘颂(j)招徕(ai)
落木萧萧(xiao)
涔阳(cen)无妨(fang)
陇首(|8ng)
得鱼忘筌(quan)
寒砧(zhen)桅杆(wei)
漂泊(b6)
秋风袅袅(niao)
疏朗(shu)窸窣(xTsu)迢远(tiao)
灼灼其华(zhuo)
亭皋(gao)冉冉(ran)门栓( shu a n)
翩翩起舞(pian)
门闩( shu a n)照浦(p首)庾信(y)万应锭(ding)
蛊惑人心(g首)
柳恽(y道η)沈佺期(quaη)心有余悸(jⅰ)接踵(zh6ηg)而至
文本研读
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
“落木”。
第三段: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第四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文本研读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总结全文”的顺序层层深入来展
开的。
3.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发现问题: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为诗人
们所钟爱。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分析问题:“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即“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说明“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学习活动一
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其用意是什么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