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7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三 之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课件+教案(语文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7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三 之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课件+教案(语文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3 21:55:16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你说,
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看着这漫无边际的原野,遥望那曲折而悠长的小径,我不禁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也曾颤动了诗人冯至的心灵,使他思想上受到了启迪。《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内在审视,凝集了诗人对生命的沉思。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将从中受到更多的启示。 朗诵感受诗歌
的意象、意境1、说说自己搜集到冯至的资料。听听别人搜集到的资料。2、了解十四行诗。 了解:了解作者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沉重浓郁的情感,但情感范围狭窄,过多地表达个人哀愁,抒发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  
后期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今天学的这首诗选自他的《十四行集》,这部诗集共二十七首。了解十四行诗? 冯至采用的“十四行”又叫“商籁体”,是起源于十二世纪意大利的一种诗体,音节和押韵都非常讲究,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冯至是用中文写十四行体的大师。他灵活地运用音韵格式,其诗被称为“变体十四行”。? 1.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 指的是什么?是面图片中的路吗?  思考:
原野上的路

?“路”指什么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上的原野,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
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3.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彩?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或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   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
一个

一个
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 诗人用幽婉动人的文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沉思,诗人对生命的诚挚怀念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同学们正处青春年华,应珍惜韶光,开拓你们多彩的人生,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结  请大家联系实际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课题延伸 有关“路”的名言警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车到山前必有路 。关于“生命”的名言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歌德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再 见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冯至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认识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诗人用对话体的形式,以“路”为主题和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沉思。他婉致动人的文字间富含诗意与哲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唤起读者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书育人,让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人生,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为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引进网络资源,创造一个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堂始终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教学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思考生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的介绍,了解其作品及风格?   2.搜集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二、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看图激情?   运用多媒体,展示谭涤夫的油画《通向远方的路》。让学生就画面展开联想(可以是相关的画、文章或名言警句等)。?   (二)导入新课?   看着这漫无边际的原野,遥望那曲折而悠长的小径,我不禁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也曾颤动了诗人冯至的心灵,使他思想上受到了启迪。《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内在审视,凝集了诗人对生命的沉思。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将从中受到更多的启示。?   新课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学生听配乐朗诵,接着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   2.走近冯至。(结合学生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现代诗人。早年就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丛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冯至本人也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今天学的这首诗选自他的《十四行集》,这部诗集共二十七首,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   3.了解十四行诗? 冯至采用的“十四行”又叫“商籁体”,是起源于十二世纪意大利的一种诗体,音节和押韵都非常讲究,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冯至是用中文写十四行体的大师。他灵活地运用音韵格式,其诗被称为“变体十四行”。?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5.让学生虚设情景,走进冯至的心灵世界,抓诗中的关键词、句,领略诗的内涵。?   6.课文内容研讨?   (一)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由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上的原野,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体现了“诗与思的完美结合”。?   (二)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彩??   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   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7.让学生对比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蛇》,教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的作品特点,并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沉重浓郁的情感,但情感范围狭窄,过多地表达个人哀愁,抒发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把握住这一特点,将有助于阅读冯至的其他作品。? 三、讨论?   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而自己又该如何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拓展?   对生命的沉思深邃而悠久,多少前人都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之路的感悟,寻觅他们的顿悟,是激励我们开拓人生之路的动力。?   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查到的有关“路”的名言警句。(教师也收集一些资料)? 五、总结?   诗人用幽婉动人的文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沉思,诗人对生命的诚挚怀念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同学们正处青春年华,应珍惜韶光,开拓你们多彩的人生,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情感升华?   播放苏永康的歌曲《路直路弯》,告诫学生不要虚度一生,激励他们坚韧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考验,珍惜生命,勇敢地开辟人生之路,创造多彩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