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课后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课后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8 19: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一、选择题(共15题)
1.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铁钉
C.普通验电器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
D.电荷量存在某最小值
2.字迹模糊等印刷质量问题是盗版书籍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小华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关于电量的关键数字看不清,拿来问老师,老师提示到:“元电荷的电量e=1.6×10-19C,并且任何带电体的电量都应是元电荷电量的整数倍.”你认为这个关键数字可能合理的是( )
A.6.2×10-19C B.6.8×10-19C C.6.4×10-19C D.6.6×10-19C
3.2005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带负电 B.蜜蜂带正电
C.空气不带电 D.空气带负电
4.在利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电的实验中,如果丝绸和玻璃棒原来均不带电,则通过摩擦后(  )
A.丝绸的带电量等于玻璃棒的带电量
B.丝绸的带电量大于玻璃棒的带电量
C.丝绸的带电量小于玻璃棒的带电量
D.无法确定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1747年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B.在金属中能自由移动的是电子和质子
C.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
D.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6.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是(  )
A.千克 B.库仑 C.伏特 D.牛顿
7.下列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B.物体带电量有可能是
C.物体所带电量可能很小,可以小于元电荷
D.经过摩擦使某物体带正电是因为产生了额外的正电荷
8.如图所示,在一个不带电的与外界绝缘的导体两端分别设置两个开关S1和S2,当带正电的小球靠近a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静电感应,a端会出现正电荷
B.由于静电感应,a端会出现负电荷
C.只闭合S1,小球会受到导体的排斥力
D.只闭合S2,小球会受到导体的排斥力
9.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均不带电
B.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
C.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但正、负电荷不一定等量
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
10.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
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
C.不论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
1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原因是产生电荷
B.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产生电荷,感应起电原因是电荷的转移
C.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
D.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原因都是产生电荷
13.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际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定的
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元,等于1C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4.关于三种起电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由于摩擦生热,做功的过程中创造了正负电荷
B.感应起电,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C.接触起电,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所带电荷量一定是等量同号
D.接触起电,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它们之间一定存在静电斥力
15.有A、B、C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球带9.0 × 10 - 6C的正电荷,现使用接触法使得他们都带电(与外界绝缘),则A、B、C可能的带电量为( )
A.3.0 × 10 - 6,3.0 × 10 - 6,3.0 × 10 - 6
B.4.5 × 10 - 6,3.0 × 10 - 6,1.5 × 10 - 6
C.3.375 × 10 - 6,3.375 × 10 - 6,2.25 × 10 - 6
D.2.25 × 10 - 6,2.25 × 10 - 6,4.5 × 10 - 6
二、填空题
16.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电,丝绸是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_电,橡胶棒是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17.有A、B两个物体经摩擦后,使B带上了2.4×10-7C的正电荷,则此过程中有______个电子发生了转移,是由______向______转移的。
18.(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_______电荷和___________电荷。
(2)电荷量:电荷的___________,用Q表示,有时也可用q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
19.一般物体所带电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一个最小电荷量e的________倍.这个最小电荷量e叫做________,也叫做________.
三、综合题
20.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片均是闭合的。
(1)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片有什么变化?
(2)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片是否闭合?
(3)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21.(1)如图甲所示,使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
 
(2)如图乙,若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再让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如图丙,金属网罩不带电,罩内小球带正电,将验电器靠近金属网罩,如图丁,把金属网罩接地.图丙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图丁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2.如图所示,一厚度不计的金属圆桶带电荷总量为Q=+4×10-6 C。
(1)此时,金属桶内,外表面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2)如果用丝线在桶内悬挂一带电荷量q=-2×10-6C的带电小球,桶内、外表面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3)若桶内金属小球与内表面接触一下,桶内外表面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4)若小球悬挂时,用手接触一下桶外表面,然后再将小球从桶中取出,则金属桶内外表面带电荷量又为多少?
23.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分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捊塑料细条,看能否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A错误.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带静电,可以吸引纸屑,无法吸引铁钉,B错误.
C.验电器只能检测物体是否带电,无法确定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C错误.
D.电荷量存在最小值即元电荷,任何带电体的电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D正确.
2.C
【详解】
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数值为e=1.60×10-19C,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电子电量的整数倍.6.2×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故A错误;6.8×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故B错误.6.4×10-19 C是1.60×10-19C的整数倍.故C正确;6.6×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故D错误;故选C.
3.A
【详解】
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则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是负电。
故选A。
4.A
【详解】
玻璃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摩擦后,电子容易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得丝绸的带电量等于玻璃棒的带电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D
【详解】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故A错误
B.在金属中能自由移动的是电子,故B错误;
C.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在物体间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在物体内不同部分间的转移,故C错误;
D.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A.千克是质量的单位,故A错误;
B.库仑是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故B正确;
C.伏特是电压的国际单位,故C错误;
D.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7.A
【解答】
AD.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故A正确,D错误;
BC.电子的带电量最小,质子的带电量与电子相等,电性相反,人们通常将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为:,物体的带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错误,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
AB.当带正电的小球靠近a端时,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a端会出现负电荷,故A错误,B正确;
CD.当闭合任何开关时,导体就会与大地连接,导体与大地形成新的导体,导体的右端带负电,小球与导体间相互吸引,故C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B.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后,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若先将C移走,A、B上的电荷发生中和,此时再把A、B分开,A、B均不带电,AB错误;
C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不论何种起电方式都不能创造电荷.故C正确.
思路分析:根据电荷守恒可知,电荷是不能创生的;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11.D
【详解】
AD.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A错误,D正确;
B.摩擦起电是正、负电荷分离,并没有创造出新的电荷,B错误;
C.接触带电是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C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只是发生转移。感应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但电荷量不变。
故选C。
13.BD
【详解】
A.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或者电子,故A错误;
BC.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最早测得了,故B正确,C错误;
D.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D正确。
故选BD。
14.BD
【详解】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感应起电,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故B正确;
C.两导体若完全相同,接触前若带电荷量不同,则接触后
CD.接触起电,即通过接触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如果两个导体完全相同,则接触后一定带等量同种电荷,若导体不同则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一定带同种电荷,电荷量不同,则它们之间一定存在静电斥力,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15.ACD
【详解】
A.三个小球同时接触,则电量均分,三个球各带3.0 × 10 - 6C的电量,选项A正确;
BD.若A与C先接触,则A、C各带4.5 × 10 - 6C的电量,然后A再与B接触,则A、B各带2.25 × 10 - 6C的电量,B错误、D正确;
C.若A与B先接触,则A、B各带4.5 × 10 - 6C的电量,然后A再与C接触,则A、C各带2.25 × 10 - 6C的电量,然后A再与B接触,则AB各带的电量为
C = 3.375C
C正确。
故选ACD。
16. 正 得到 负 得到
【详解】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是失去电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橡胶棒是得到电子.
17.
【详解】
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等于元电荷,即,故转移的电子数为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从束缚能力弱的那里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由于失去电子,而缺少电子带正电,正电荷不能转移,带正电是由于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上。
18. 正 负 多少 库仑 库 C
19. 整数 元电荷 基元电荷
【详解】
一般物体所带电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一个最小电荷量e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也叫做基元电荷.
20.(1)都张开;(2)仍张开,但张角变小;(3)都闭合
21.(1)是;(2)否;见解析;(3)否;见解析
【详解】
(1)使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会张开
(2)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再让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的箔片不张开,说明图甲中的验电器受到附近带电体的影响;图乙中金属网罩内的验电器不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
(3)金属网罩不带电,罩内小球带正电,将验电器靠近金属网罩,验电器箔片张开,把金属网罩接地,验电器箔片不张开,这些现象说明网罩不接地时内部带电体能影响外界;金属网罩接地时,内部带电体不影响外界。
22.(1) 0,+4×10-6C;(2) q内=q外=+2×10-6C ;(3) q内=0,q外=+2×10-6C; (4) q内=0,q外=+2×10-6C
【详解】
(1)由于带电金属的电荷只分布在金属的外表面上,所以开始时金属桶内表面不带电,外表面带的电荷量为+4×10-6C;
(2)如果用丝线在桶内县挂一带的电荷量q=-2×10-6C小球,根据电容器的特点可知,金属桶的内表面将带上与小球相等的正电荷,即内表面的带电量是+2×10-6C,所以外表面的带电量为;
(3)若桶内金属小球与内表面接触一下则正负电荷首先要中和,此时金属桶的内表面的电荷将变成0,而外表面的带电量仍然为:;
(4)若小球悬挂时,用手接触一下桶外表面,人与金属桶组成新的导体,所以金属桶的外表面的电荷将被中和.然后再将小球从桶中取出,则金属桶内表面的电荷将再次变成0,内表面的电荷全部转移到外表面,所以外表面电荷量又为+2×10-6C
23.能,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
能观察到该现象,因为手反复捊塑料细条的过程中,摩擦起电,塑料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能观察到这种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