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00:11:24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
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1)逾:越过。(2)老妪:老妇。(3)一何:多么。(4)戍:防守。(5)附书至:捎信回来。(6)犹得:还能够。(7)偷生:苟且活着。(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9)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10)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一)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二)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1.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2.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为什么“怒”?为什么“苦”?
明确: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2)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3.第三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明确: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5)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6)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4.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2)问:谁在哭?(儿媳)
(3)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4)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5)“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6)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5.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三)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四)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五)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六)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四、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么。
4 / 5石壕吏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
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学习难点】
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过程】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邺( )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 逾: (2)吏呼一何怒 一何:
(3)有孙母未去 去: (4)犹得备晨炊 犹得:
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
二:( )
三:( )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象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三、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侧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侧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