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00:08:13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读准读熟读出情感。
2.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出本诗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襟。接受诗人感情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还记得杜甫的诗篇《春望》吗?
生答:(回忆)
师:让我们在背诵中去重温那段历史吧。《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开始背。
生:齐背。
师:“杜甫是民族的脊梁”,鲁迅说过。今天,让我们再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感受他崇高的精神。想要走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杜甫。
学生:你为大家读出关于杜甫的简介。
学生:你为大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师:学习这首诗歌,有三个目标,请大家齐读出来。
(一)读准读熟读出情感。
(二)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师:朗读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准,读顺畅。
老师先来范读,同学们认真听,注意生字词。(丧、厦、见的读音)
大家每人自读两遍,力求顺畅。
读顺了吗?我请一位学生来试一试。
师:(评价学生)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我想大家已经
看出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叙了什么事呢?想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本诗。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二)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师:请大家自学五分钟,可以讨论。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交流。
师:——(学生)你来说第一题: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学生),第二题给你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沾湿难眠)
大庇寒士(祈求大厦)
师: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了,前三节叙事,后一节抒情,在此过程中诗人内心一定经历了起伏变化,让我们与诗人同行,去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吧。老师给大家8分钟时间,带着以下问题继续自学。
1.深入探究第一二节诗,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
2.若是你处于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境况,你会想些什么?诗人是怎么想的?
3.反复诵读第四节诗,揣摩用词上和情感上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你认为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学生)你先说说与诗人同行,第一二节诗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师:(可能需要引导)秋风卷起茅草,忽高忽低,上下翻飞,飘飘忽忽,落在地上的被一群孩子给争着抱走了,诗人是在欣赏吗?(揣摩感情要进入角色,头脑中有画面感。)
引导生答出:痛惜,无奈,焦灼,窝心。
师:能否试着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呢?
生读。
师:屋漏就怕夜雨天,诗人却遭遇了,与诗人同行的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几重痛苦呢?
师(引导):可以按时间段来考虑:过去?现在?未来?
(安史之乱的痛苦,现在亲人和自己生活的苦,想想别人都不容易的苦,将来未知的痛苦,)苦得只能“叹息”,只能无眠。
谁尝试着把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诗写到这里呢,事已经叙述清楚了。文章也可以结束了。假如你就不知道有第四节。而你呢就是此时的杜甫,实话实说,你会怎么想?
师:大家说之前呢,我先说说我怎么想的。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我要是杜甫,我会抱怨,会委屈。你想啊,我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士大夫家庭,我有才能,我忠君爱国,我积极用世,我还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什么意思呢,就是辅佐皇上像尧舜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风淳朴。可我为何仕途失意,经常遭遇坎坷?
生说:担心怎么活下去(现实派)
我会咒骂,该死的安史之乱,不长眼的老天爷(诅骂派)
我会沉默不语(抑郁派)
我会想天上下点钞票吧(幻想派)
再借再建(执着派)
师:诗人杜甫怎么想?第四节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大声把它朗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不知道注意了没有,本诗节用词上有什么变化?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变化吗?能否分辨出有哪些感情。
生说用词上的变化。表达感情喜悦,坚决果断的词。
生说感情上的变化。一改前三节诗的痛苦、痛惜、无奈、凄凄惨惨戚戚,转而兴奋阔大坚决。
这些情感有:由己推人,忧国忧民的宏大理想。
还有: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师:谁能带着感情把这节诗读一读。
生读。
师:够壮,但大家想:杜甫的这种愿望在当时能实现吗?
那还有点什么感情成分呢
生:不能,有点悲。
师:那要读出悲壮来,大家齐读,老师来为大家铺垫感情。
曾经经历过“国家地震”的爱国诗人,亲眼目睹了国都破败,只有山河存在的惨状,曾经经历过长久离散的杜甫,“家书抵万金”是他最真切的表达,如今他为了这几根茅草而痛惜痛心,漫漫雨夜,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孩子盖着又破又硬的棉被,心如刀绞,彻夜难眠。国事让他痛,家事让他苦,他苦的都拧出水来了,他无语,他委屈,抱怨,咒骂,都可以理解,偏偏他却发出了让人读来潸然泪下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预备齐读。
师:我有几次就是这样读者想着,忍不住热泪盈眶,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还有谁想净化自己的心灵。
生读
师生和读。
师:现在呢,杜甫是怎样的诗人形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生:我认为诗人……
生:我认为诗人……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是伟大的诗人。
记得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大家都知道具有这种伟大情怀的人自古以来层出不穷。
生齐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愿天下无饥寒”——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师:他们正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所以我个人认为杜甫的叹息是高贵的叹息!杜甫无眠是不朽的无眠!杜甫的呐喊是壮美的篇章!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的诵读他的诗篇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 2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抒情语言,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自学质疑。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1)杜甫(712—770):字 ,河南巩县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杜甫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题材,对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善于捕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借以抒写内心比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属于 者。
(2)歌, 的诗,古代 的一种体裁。查阅资料,了解并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
2.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风怒号 挂罥 沉塘坳 倚杖 布衾 大庇
三重茅 飘转 见此屋 俄顷 丧乱 突兀
3.反复朗读,理解词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
唇焦口燥呼不得: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借助注释,试译句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6.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发现:

二、互动探究,交流展示。
1.组内互动探究并展示:
阅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并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接力赛”。
2.组际互动探究并展示:
(1)本诗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寓情于客观描写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朗读、品味1——3自然段关键字、词、句来感悟。)
(2)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理想与愿望?(朗读、品味第4自然段语句)
诗人的思想可贵在哪里?(联系全文思考)
(3)我的问题我做主:
三、迁移运用,快乐积累。
杜甫还在哪些诗词里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你还知道其他的“古仁人”也和杜甫一样的胸怀天下吗?你曾有过如此令人敬佩的切身体会吗?
四、达标检测。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C.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例如:“怒号”:用拟人手法极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生动且有力度。
D.全诗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2.背诵诗歌:诗的最后一段,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仁人之心”。背诵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这种情感。
五、学习反思。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