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老王》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老王》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0 16:36: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1课《老王》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 荒僻(pì) 痴想(chī) 诱惑(yòu)
B.取缔(dì) 喧腾(xuān) 清澈(chè) 愧怍(zhà)
C.荫翳(yì) 埋葬(mái) 攥着(zuàn) 惶恐(huáng)
D.伛偻(yǔ) 田螺(luó) 塌败(tā) 骷髅(kū lóu)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B.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C.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D.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3.选出下面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B.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4.下列句子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语言描写)
B.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心理描写)
C.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肖像描写)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动作描写)
5.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的小胡同。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__的小屋。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了。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__。
A.偏僻 坍塌 取消 惭愧 B.荒僻 塌败 取缔 愧怍
C.荒僻 坍塌 取缔 愧怍 D.偏僻 塌败 取消 惭愧
二、语言表达
6.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那些弱者和不幸者,从他们身上挖掘人性中的至真的闪光点,仿照本文的组材写一个片段。
三、综合性学习
7.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追忆杨绛先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姜潇 施雨岑)记者25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岳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逝世。
(2)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补写几句议论性的文字。
人们熟知杨绛先生,直接来源于其在文学界的地位,作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用几近百年的时间,演绎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涵养,用一部部作品、一篇篇文章,把国事、家事娓娓道来。
8.学习了《老王》后,班级决定开展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让本市孤寡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班级开展献爱心主题班会。为烘托气氛,请你在板上写两句标语。
(2)你认为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使这些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再写出两个你认为最可行的办法。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杨绛的《老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9.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老王为什么要支撑着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你觉得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11.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为什么有限的数量却数不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2.选文表达了“我”对老王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杨绛的《老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3.探究散文中关于“钱”的部分,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1)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3)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14.请以选文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课外阅读
亲情呼唤
田庄村十字街口是个热闹场所。村里人好在那里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好在那里张贴各种启事,广而告之。
信息时代,乡下人也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
这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时,一张红艳艳的启事也在那里贴了出来。村里人好事儿,不管下地的还是回村的还是担水洗衣服碾米磨面买油盐酱醋的,都一齐立在那里,争相观看那张启事。
其实那是一则寻物启事,具体一点讲是一则寻狗启事,有人把狗丢了,请乡亲们协助查找,把狗送还给主人。
那启事写道:
各位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因我们小夫妻两个一时疏忽大意,走失了家里养着的小狗“亲亲”。“亲亲”是一只京巴狗,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浑身皮毛如雪,惟脑门处染有一片红色’,我们戏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亲亲”悟性极高,很有感情,很有礼貌,能给我们叩头作揖敬礼,还能对我们喊爸喊妈,十分乖巧伶俐。“亲亲”嘴馋,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自“亲亲”五天前丢失后,我们夫妻两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整日惶惶然怅怅然,焦头烂额中已是重病在身,眼见灯干油尽奄奄一息。务请各位乡亲伸出友谊之手,搭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提供确切线索者,酬谢人民币3000元!有将“亲亲”送还者,酬谢人民币8000元!
A.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谨此启事!
寻狗人:仁杰、艾荷花
x年x月x日
村里人看罢启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夸这只狗福大命大,摊上这么一对“爸爸妈妈”,是前生的造化;有的说现在的事情真是说不清了,怎么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比一个大活人还值钱……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地议论完了,却又该下地的下地,该回家的回家,该干啥干啥。就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又一张红艳艳的启事紧挨着那张启事红艳艳地贴了出来,字迹比那张启事的字迹还大!
这是一张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写道:
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不幸,我们老夫妻两个的儿子于五年前丢失﹣﹣他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到过我们的家。我们的儿子28岁,西装革履,背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会有他!
现在,我们老两口均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窘迫,衣食无着,急需有人照料。我们不求鸡鸭鱼肉,不求鲜奶果汁,只要粗茶淡饭,只要温饱而已!
B.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烦请各位乡邻帮我们一把,协助我们把儿子找一找﹣﹣告诉您一条线索,到狗群里找他!
谨此启事!
寻儿人:仁老栓夫妻
x年X月X日
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占的位置也好;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来?
C.你只写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了!
15.小说标题“亲情呼唤”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16.根据两则启事提供的信息,你觉得仁杰是个怎样的人?
17.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分别用一个短语回答)
A.仁杰、艾荷花: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B.仁老栓夫妻: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C.村里人:你只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18.寻人启事中,老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活得十分潇洒”。读完小说后,你认为仁杰、艾荷花活得“潇洒”吗?为什么?
19.小说用两则启事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寻狗?寻人?!老人能寻回自己的儿子吗?请展开想像给小说续一个合理的结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B
6.示例:在一个城市的街头,一个约1岁多的孩子在一个女人的背上安静地睡着,而这个女人,正在为一个顾客擦皮鞋。突然,一个带着小孩乞讨的老汉进入了这个女人的视野,她二话不说,从她擦皮鞋换来的钱中抓出一把硬币给了那一老一小的乞丐。
7.(1)示例:杨绛先生走了
(2)示例:平平淡淡的文字,传递着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心灵。
8.(1)示例:让世界充满爱!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献出爱心,收获幸福!
(2)示例:小区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到孤寡老人家里了解情况,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实事。在学校成立助孤小组,轮流值勤,帮助老人解决问题,并长期坚持下去。
9.外貌描写。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10.因为“我”一家对他很关心,所以他在临死前也要答谢。说明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1.因为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数也数不完。
12.表达了“我”对老王这位不幸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
13.(1)老王对我们车费减半,不肯要钱的行为,是出于对作者一家对他关心和同情的回报;而作者不让老王吃亏,坚持给他钱,是出于对老王经济状况的了解,对老王生活的照顾,体现了作者一家人内心的善良。
(2)老王不要车钱,临去世之前还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是因为作者一家是他在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温暖,他把作者一家当成亲人看待,作者一家是老王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3)在老王看来,钱先生和作者都是有学问的人,而自己是一个底层百姓,因此老王对我们的“特殊对待”也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4)老王给我们家送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并且主动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对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王来说,不仅仅体现着老王对钱先生一家的照顾和老王的善良,更重要的是老王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种发自肺腑的“诚意”更是珍贵,令人感动的。
(5)“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尽管作者对老王充满了同情和关心,可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份“清高”,使她在对人和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决不欠别人的情谊。但恰恰是这种清醒和清高却是对老王满腔情谊的一种漠视。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和老王交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缺乏平等与尊重的同情。
14.(1)作者是综合运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文章的。文章开始的四段首先介绍的是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困难的原因;三是居住条件,表现了老王生活的清苦。谋生困难,所以收入少,因此生活苦。第三点是前两点的结果。所以这三点是作者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材料编排的;下面三段,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一是老王给我们送冰,二是送钱先生看病,三是从干校回来之后我们和老王的互相关心。文章段落安排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编排文章。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一家坐老王的三轮,了解老王的情况,并给予他帮助;老王对作者和钱先生尊敬和体贴;老王生计不好,作者关心询问。老王也经常到钱家帮忙,甚至是在生病的时候为钱先生一家送去香油和鸡蛋。日常生活中这些琐事,以作者一家和老王彼此交往为线索,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15.①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②社会对亲情的呼唤。
16.仁杰是个非常富有,酷爱养狗,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意近即可。)
17.A.爱狗如命(视狗如命);B.爱子情深 (思念亲人或盼子归来);C.呼唤亲情(感慨万分)
18.仁杰、艾荷花活得并不潇洒。因为他们遗弃父母,不尽赡养之责,定遭世人的谴责和唾弃。虽物质生活富有,但精神上永远是乞丐。( 意近即可。)
19.①构成鲜明的对比 ②间接刻画了人物形象(性格) ③使故事生动有趣,富有讽刺性。
20.提示:结局可以是多角度的。如:①儿子被老人的真情打动,回到老人身边,老人享受了天伦之乐;②老人没有寻回亲儿子,却寻回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③老人依靠法律手段,讨回公道,让儿子尽赡养之责。(如有其他符合情理、扣住主题的答案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