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五单元第4课时《小小图书馆》 ( 教案+课件 )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五单元第4课时《小小图书馆》 ( 教案+课件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19 07:44:38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小小图书馆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4课时
课前准备
直尺、计数器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39-118=
239-100=139
139-10=129
129-8=121
239
139
121
129
-100
-10
-8
121(本)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39-118=
121(本)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39-118=
121(本)
2 3 9
- 1 1 8
1 2 1
答:故事书比连环画多121本。
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118-57=
118
68
61
-50
-7
61(本)
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118-57=
61(本)
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118-57=
61(本)
1 1 8
- 5 7
1
6
答:科技书比连环画少61本。
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239-57=
182(本)
2 3 9
- 5 7
2
8
1
答: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82本。
2.用竖式计算
478-236=
852-436=
763-128=
385-179=
3.想一想,算一算
300+ =580
+80 =320
560- =350
-470=240
4.小动物外出
(1)小猴从家到商场怎样走近?
近多少米?《小小图书馆》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三位数减法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减法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减法(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借一当十”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学校即将在图书馆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会,经过整理,管理员统计出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情况。
2.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问题一: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列式:239-118=?
(1)数线法。
结合数线的口算方法(在利用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基础上,从高位到低位逐一相减)。
把118分成100,10和8。先用239减去100等于139,再用139减10等于129,最后用129减8等于121。
(2)计数器法。
在计数器上拨出239。个位上去掉8颗珠子,还剩1颗。十位去掉1颗珠子,还剩2颗。最后百位上去掉1颗珠子,还剩1颗。得到结果121。
(3)竖式法。
列竖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9减8等于1。再算十位,3减1等于2。最后算百位,2减1等于1。计算结果121。
2.问题二: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列式:118-57
(1)数线法。
结合数线的口算方法(在利用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基础上,从高位到低位逐一相减)。
把57分成50和7。先用118减去50等于68,再用68减7等于61。
(2)计数器法。
在计数器上拨出118。个位去掉7颗珠子,还剩1颗。
十位本应去掉5颗珠子,但十位珠子不够。引发思考:十位上的珠子怎么拨?十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把百位上的这颗珠子换成十位上的10颗珠子,然后再在十位上去掉5颗,十位还剩6颗珠子。
(3)竖式法。
列竖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8减7等于1。再算十位,1减5,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当十,十位变成了11减5,等于6。百位被借走1,百位没有了。计算结果61。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3.问题三:说一个算式“239-57”能解决的问题,并算一算。
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1)竖式法。
列竖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9减7等于2。再算十位,3减5,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当十,十位变成了13减5,等于8。百位被借走1,还剩1。计算结果182。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66-124= 592-254=
2.用竖式计算。
478-236= 763-128=
852-436= 385-179=
3.想一想,算一算。
4.小动物外出。
小猴从家到商场怎样走近?近多少米?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运用数线法、计数器法、竖式法,解决三位数减法问题,重点掌握三位数减法中的竖式计算,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