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23: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画面美、音乐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欣赏图片,板书:安塞腰鼓。)
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大家知道它的由来吗?哪位同学能够分享一下你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
(听课文录音。板书:刘成章。)
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预设:“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那究竟好在哪里呢?请尝试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气势雄壮的场面!”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结合相关语句试着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预设:壮阔浩大的场面,激荡人心、惊心动魄的声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豪放、充满活力的后生,震撼心灵、自由奔放的舞姿……
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
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学生自由诵读,明确字音。)
(一)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
预设: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朗读时,“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要读得重!有气势!
(2)“多水的江南……这么厚的土层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腰鼓的粗犷有力,江南的柔美刚好衬托西北的壮美。水乡温柔只有厚重的黄土地才能积淀这么雄浑的力量,承受这么惊心动魄的搏击。
(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从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写出了扑面而来的强盛的生命力。
(4)“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奇丽变幻的舞姿。
(5)“愈捶愈烈……”短句子多,铿锵激昂,意思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鼓合一。
(6)开头、结尾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7)“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四次,好像主旋律的音符一样,不但表达了对腰鼓的由衷赞美,而且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有音乐的节奏美。
(二)段落诵读,体会情味。
(1)还有能震撼我们的段落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明确:比喻、排比。 “骤雨”是夏天的大雨,又急又猛,写出了腰鼓的急促。“乱蛙”写出了脚步的刚劲有力。这个画面气势雄壮、场面壮阔。在这种场面里,人们欢快、高兴,对生活充满信心。“火花”写出眼睛的明亮。可以换成星星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夜空中的星星给人恬静、清冷的感觉,火花这种爆力闪射的状态刚好和这火爆的场面、热情的脸庞非常吻合。
那么,“流苏”是什么意思?
明确:它是穗状饰物,这里指系鼓槌的红绸带。绸带能飞起来,说明速度快。
(2)这些都是短句子,作者为什么要用短句子来表现腰鼓的特点?
明确:短句简洁有力、节奏快,感觉就像急促的鼓点。句强,像上楼梯一样,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这么雄壮的气势,这么急促的鼓点、强健的风姿、昂扬的斗志,读时语调应该高昂,语速要快。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3)黄土地的人们敲出了滚滚豪情、冲天斗志,舞出了壮阔雄浑、泱泱大气,现在,让我们带着心灵的震颤,带着高原人的壮志豪情齐读这一段。谁来读第一句给大家开个头?重读:“发狠”、“忘情”、“没命”表现敲鼓的力度大,达到生命的极限。
(三)引导想象,解惑答疑。
作者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落日、大旗等雄壮豪迈的景物,更给人以凛然壮观的感觉。你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了哪些景物、场面或诗词?
预设:火山喷发、岩浆喷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爆发的山洪、挟狂风巨浪的海啸、山崩地裂的地震;秦腔;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国庆阅兵……
这一段文字可谓意象灿烂,意蕴深厚。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预设:(1)“晦暗了又明晰”:由迷惘到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想起民族的历史。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经受了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终于走过了迷惘,走过了苦难,走进了改革开放这个令人振奋的美好时代。所以说,鼓声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
(2)“挣脱”、“冲破”、“撞开”: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环境,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像我们东部沿海这么开放吗?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所以要读得铿锵有力。排比句就要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读时语气要一句比一望冲破一切的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涌。所以,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腰鼓,更是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是他们坚毅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黄土魂——我们的民族之魂。
朗读“容不得束缚”这一段,读出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读出不屈向上的黄土魂,读出对生命的畅想、对力量的讴歌、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
(四)深入情境,感知语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了什么?
明确:这一段叠音词的运用让我仿佛感到:轰鸣的雷声从天边滚滚而来,在群山大地间回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好像那千万只鼓槌就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黄土地的后生们,敲出了黄土情,敲出了民族魂,奏出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热烈颂歌。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我们的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我们的牛皮鼓面,大家边捶边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先自己试着边捶边读,借鼓声壮声势,读出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
(五)品读结尾,体会意蕴。
激荡的腰鼓敲完了,飞扬的尘土落了下来,作者写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样写妙在哪里?
明确: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对比强烈,更给人以震撼。(板书:动静结合。)“鸡啼”预示黎明,新的一天的到来,贫穷艰苦的安塞人,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渴望。
这种渴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能实现。因为他们乐观,有激情,斗志昂扬,不屈抗争,不懈奋斗。

四、拓展深化——鼓韵悠长
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奔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年轻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预设:
(1)安塞人民一定会摆脱贫困,迎来美好的明天,因为他们敢于搏击.
(2)有了不屈的意志、昂扬的斗志,理想的火花必定会美丽壮观
(3)如果我们燃烧着激情,带着乐观的笑脸,高高飘扬起拼搏的旗帜,一定会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4)安塞腰鼓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猛烈的碰撞。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勇敢地迎接它才会使我们中国走向成功,震惊世界!
(5)安塞腰鼓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高原人民也一定会走出闭塞,走向开放。……
小结: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我们相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一定能书写出像安塞腰鼓那样雄壮激昂的历史!而这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人类得以蓬勃繁衍的力量源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敲出生命的鼓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贾平凹《秦腔》;刘成章《扛椽树》这两部作品,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画面美、音乐美、诗意美
坚毅不屈、奋发向上 → 黄土魂
动静结合、人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