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23: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及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在“豆”与“戏”中的情思。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在“豆”与“戏”中的情思。
结合具体情节,概括少年们的形象,体会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1.标好段落和小节;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
一、导入
1. 复习回顾:作者介绍
2.我们在《朝花夕拾》中看到了小鲁迅的单纯和淘气,今天,我们将认识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个人物,“迅哥儿”,请同学们将书本翻到《社戏》。
也许你会把“小鲁迅”和“迅哥儿”混为一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朝花夕拾》是什么体裁?(散文集)而《呐喊》呢?(小说集)。因此,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呐喊》收录了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二、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公公送豆。
明确: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
第二部分(4-30)看戏前的风波、途中见闻、赵庄看社戏、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小结:文章主要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这几件件事。其中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这几个情节详写,其他情节因为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三、精读品析
1.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与社戏联系并不紧密,是否可以删去?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明确】
第一自然段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介绍了平桥村的环境,为下文要前往赵庄看社戏铺垫。
关键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偏僻的平桥村—— “在我是乐土” :“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于幽幽南山”;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自然段突出平桥村的热情好客(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民风淳朴(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第三自然段写我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对这一夜的戏、这一夜的豆,“我”抱着怎样的情感呢?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通过朗读体会,请学生找出哪里应该重读,体会作者对少年生活额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明确:抓住“再没有”“也不再”读出 “我”对那夜“好戏”“好豆”的难忘、怀念。
四、布置作业
1.赏析课文第11自然段;
2.小练笔: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件童年趣事,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 “我”难忘那夜的 “豆好吃”“戏好看”,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吗?
1.戏并不好看(分析14-21)
抓孩子们的神态描写突出看戏时的期待和沮丧
2.既然社戏本身并不好看,为何作者时隔多年仍念念不忘呢?
(1)看戏路上难忘
①看戏前的波折
波折:早上叫不到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解决:八叔的船、打包票——双喜的机智、细心
分析双喜的人物形象:机智、细心、自信(擅长凫水、驾船)
关键句: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
②看戏途中的愉悦
关键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对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PH10:体会这一段的动词妙处,表现孩子们操作熟练迅速和愉悦心情。
PH11赏析景物描写: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写作手法归纳:视觉描写、触觉描写、嗅觉描写、比喻、拟人
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Ph23:“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2)偷豆难忘
阅读24-3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偷”谁家的?怎样“偷”?
2、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3、“偷豆”事件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人物形象】
双喜:细心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
阿发:憨厚无私(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
少年们:
淘气天真(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勤劳(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处理善后,考虑周到(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六一公公:大方(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
小结: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以及独特的农村风光。这里充满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所以“我”对这段往事至今难忘。同时,作者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作业布置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 我 ” 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两段戏的观看体验都不好。第一次是初到北京时去戏园看戏,结果因为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座位而“毛骨悚然 ” 地走出;第二次是看因募捐湖北水灾而演的戏,结果既没看到戏前宣传的名角,又因“我 ” 询问正唱的名角是谁而被看戏的“绅士 ”“ 看不起 ” 。通过“我”在北京看京剧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 ” 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附】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4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