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华文明具有哪些特质和精华呢?我们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建设领域出发去探求中华文明的特质。
②从物质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离不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中华文明也具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精神,持经达变、与时俱进的“时中”气质,以及尊重差异、包容异己的“中和”法则,这些精神传统在当下具有特别的优势,可以避免僵化思维,进而发挥多元共通的交融优势,确保经济转型渐进平稳而非激进动荡,确保经济发展多元共融。中国自古就把“经济”视为“经世济民”,具有浓厚的政治意涵与公共属性,儒家伦理与殖产兴业并行不悖,“义利之辨”为经济生活注入浓厚的伦理品质;在道家的政治理想和后世的政治实践中,治理者“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但不与民争利,而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儒家和道家的经济理念有殊途同归之妙,在历史上一脉相承,使治理者积极介入生产分配各环节,有力统筹整合各地域和各阶层经济生活,在节流和开源之间、安全和财富之间、局部和全局之间、眼前和长远之间努力维持平衡。
③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拥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国家治理思想资源。中国形成了以“大一统”为根本的国家治理制度惯性,并高度重视“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积累了大量历史上行之有效、足以维系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治理经验,有效处理了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课题。
④从精神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拥有立德树人、人文化育、改易更化等人文主义柔性治理的精神特质。即便是深受西方列强压制的晚清士人,依然对实现富强与追求王道有清醒认识,认为“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
⑤从社会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具有家国共同体、礼乐共同体等共同体本位的鲜明特质;而对于共同体中的个人,则追求“明明德于天下”,期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彰显其美德,彰显其在共同体中的主体性。这些思想传统,足以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厚重的本土资源。
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人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为实现这一诉求,历世历代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在探索实践,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这些自古以来的理念诉求和实践探索,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⑦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道路,滋养了中国精神,不仅存诸青史,更泽润当下。一言以蔽之。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已然初步呈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貌。当代真实的中国,是仁爱民本、立已达人、互惠共赢、稽古开新的中国。
⑧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更好阐述中国文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和平的、文明的、可亲的中国。
(摘编自孔新峰《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精神、中和法则等这些精神传统为当下经济发展多元共融提供了精神支撑。
B.中华文明积累了众多治理大国的经验,有效地处理了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课题。
C.晚清士人对富强与王道有清醒认识,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坚守王道比实现富强更重要。
D.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建设领域角度探讨中华文明所具备的特质,视角新颖。
B.文章以儒道两家经济理念的殊途同归来论证中国治理者积极介入生产分配各环节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中多处直接引用原文来阐述中华文明的特质,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
D.文章结尾阐明新时代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意义,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多元共通的交融优势,确保经济转型渐进平稳而非激进动荡。
B.如果人人都以“明明德于天下”作为个体的追求目标,那么社会文明程度就会提升。
C.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出路。
D.当前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固的理念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王心源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渐实现从内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统性加强与创新。比如,从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转向对文化遗产所在环境的共同保护,从对文化遗产的物体保护转向对物体与数字化保护双管齐下,从实体展示转向实体与数字化展示比翼齐飞。在这些变化与创新中,空间考古大有可为。
地面的田野考古调查往往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仅凭借肉眼或简单的工具去获取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信息毕竟存在局限,对于大范围、长距离、条线式遗存,需要换个角度去观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今,无人机被考古人广泛应用,通过在考古遗址上空拍摄二维相片并转化为三维模型图,尤其是对史前的聚落遗址,遥感考古可以帮助考古人更好认识人类在聚落选址方面的智慧,包括如何利用水利工程处理人与江河湖海的关系。
考古学家注意到,有地下遗存埋藏的土壤上农作物或者植被的长势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从空中观察会更为清晰。1906年,英国人在热气球上拍摄到英国史前的巨石阵遗址,被认为是遥感考古的发端。我国运用遥感考古较早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的墓葬分布进行分析。
遥感考古有诸多优势。观测高度高,遥感平台从几十米至几万米都可操作;覆盖范围广,遥感考古可以获得大范围探测区的全局信息;光谱范围大,它可以突破肉眼的可见光范围。遥感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都高,这使它可以获得每月乃至每天、亚米乃至厘米以及包含数百个波段的遥感图像,还有穿透能力强,合成孔径成像雷达能穿透次地表,激光雷达能穿透森林覆盖获得地面信息,探地雷达可获取地下埋藏的文物信息。
如今,能提供丰富信息源的遥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现遗存”,而是包含人文、自然数据以及不同格式的地球大数据的多种信息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说,我们从遥感考古走向了空间考古。
空间考古是遥感考古的继承、发展与飞跃,它不再仅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台的遥感空间观测技术,而要综合其他的广义遥感考古技术与方法,包括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卫星导航定位、虚拟显示等,并结合环境生态学、环境考古学等交叉学科开展综合分析。
空间考古对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遗产类型的考古具有巨大优势,比如我国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沿线,再如中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综合考古等。2013年,在瓜州至沙州100多公里路段进行的空间考古,发现了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房址、古渠道等十余处遗迹,揭示出疏勒河—汉长城—古绿洲—驿站—道路生态系统,可以分析当时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有的驿站遗存,由于风化作用已经与现在的环境基本一致,即使站在它面前,人仍然不能分辨出来。但在遥感图像上,却能清晰分辨出它是人工产物,彼此关系也一目了然。
2017年3月,由空间考古与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家、决策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的“数字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国际工作组成立。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揭示沿线文化遗产应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机制。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文化遗产信息共享公共系统,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沿线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源和思想库。
工作组初步确定在几个典型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示范研究。一是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进行文化遗存的空间考古,开展古罗马、汉时期的长城(或边墙)的比较研究。其次,在中国西北部与中亚—中巴走廊地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评价和空间考古的科学研究。第三,在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研究。
空间考古在这些国际合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正积极参与其中。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凭借肉眼或简单的工具去获取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信息的田野考古存在局限,应该淘汰。
B.即使某一历史文化遗产被森林覆盖,遥感考古通过激光雷达同样可以获得其地面信息。
C.通过遥感卫星,考古人可以获得亚米乃至厘米以及包含数百个波段的遥感图像。
D.在瓜州至沙州进行的空间考古中,一些与现在的环境基本一致的驿站遗存被发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步实现从内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统性加强与创新,为空间考古发挥更大的功用提供了契机。
B.当前,要认识史前人类在聚落选址方面的智慧及人类如何利用水利工程处理人与江河湖海的关系还是遥感考古更适合。
C.空间考古对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遗产类型的考古有巨大优势,可用于中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的考古研究。
D. “数字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国际工作组计划在多个典型地区开展空间考古合作,为沿线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源和思想库。
6.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空间考古学”下定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海雪原(节选)
曲波
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这是他为了尽力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哝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也没有生火烤,咔嚓咔嚓地啃起来。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哧一声笑开了。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匪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糊涂。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着就要绝望地倒下去。
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唰唰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杨子荣唰的一声抽出大肚匣子,向虎哗的一梭子。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下雪尘四扬,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直扑过来。
老虎把前爪向地下一按,准备它最后的一扑。“好机会!”杨子荣当的一枪,打中了老虎的一只前腿。这一扑它没有扑到应有的距离,可是离杨子荣只有三四步远,老虎一声狂吼,直立两只后腿,张开血盆似的大嘴,迎面扑向杨子荣。杨子荣就在这一瞬间,枪口对准了虎嘴,当的一枪,枪弹通过口腔,从脑盖骨穿过,老虎仆卧在雪地上,只有一条尾巴乱纹了一阵,死去了!
杨子荣一阵轻松的喜悦,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要去威虎山,半路上又过了个‘景阳冈’。”但他又想:“这个虎怎么处理呢?送回小分队吗?已是不可能的事。带到威虎山去吗?这只大虎又太笨了。我这次虽是去献礼的,可是所有礼物的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匪徒所得,我给予他们的只是他们的覆灭。怎么办呢?只有埋起来,深深地埋在雪底下,等剿完座山雕[注]再取下山去。”
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他正要弯腰去拖虎,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一定是威虎山的匪徒了,他们是撵虎而来呢,还是听到我的枪声而来呢?”一阵激烈的思索,使他全身有些紧张。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太不沉着,太胆小!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这简直太危险,这种表现分明是向敌人招供,承认了自己不是胡彪,再愚蠢的敌人也会把你识破。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我不是杨子荣,我是胡彪。”想着,他哼开了小曲,溜溜达达,缓步向马走去。
[注]座山雕,威虎山的匪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又隐含着“他正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之中”的意思。
B.小说用较多笔墨去写杨子荣打虎这一情节,杨子荣与老虎一次次的较量让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形象丰满起来。
C.小说叙述杨子荣上山途中遭遇老虎,用枪打老虎一开始枪没打响等情节,这一技法明显受到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情节的影响。
D.小说采用顺叙手法叙写杨子荣上山打入土匪内部的经历,虽能条理清晰地交代事件的前后经过,但不能设置悬念。
8.第四段详细描写了杨子荣骑的那匹马的恐惧表现,请简要分析此处描写的作用。(6分)
9.有评论说:曲波笔下的杨子荣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智慧但并不神秘,紧张而不怯懦。这一评论在节选部分的末段有何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后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侍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
匈奴呴犁湖单于死,匈奴将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天子欲因伐宛之威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遣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因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使使来献。
上嘉匈奴单于之义,遣中郎将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会缑主与长水虞常等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单于爱之,与谋国事,立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
B.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
C.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
D.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始称于汉,狭义上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
B.高皇帝,古代中国皇帝谥号之一,简称“高帝”。
C.《春秋》,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D.假,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假吏指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汉代就在敦煌直到盐泽建起了亭驿,并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戍边,并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
B.大宛被打败一年多以后,大宛贵族认为味蔡善于讨好汉朝,使本国遭受屠戮,于是联合杀死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大宛王。
C.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将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送回匈奴,并带上厚礼,前往答谢匈奴单于将路充国等汉使全部放回及派使臣前来进贡的好意。
D.虞常在汉朝时就与副使张胜关系密切,张胜随苏武来到匈奴,虞常与张胜两人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到汉朝,并准备将叛逃匈奴的卫律射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5分)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悲歌行(节选)
李白
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注]。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注]商末周伐纣时,有凤凰落在岐山上,黄河里发现了一只背上有图的大龟,均为祥兆,于是周才伐纣。微子和箕子都是纣王的至亲,因奸臣当道,微子欲振无力,辞官离去,而箕子则被人陷害,贬为奴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直抒胸臆,运用反复手法增强气势,与《将进酒》的开头有相似之处。
B.酒宴上,诗人唱出了“天下无人知我心”的孤独寂寞,正应和了“古来圣贤皆寂寞”。
C.诗人认为,天地虽久,但富贵不能长久,生死人人如此,对富贵生死的态度很鲜明。
D.第三章运用典故,写出微子、箕子、李将军和屈原的遭遇,诗人庆幸自己无此经历。
15.本诗情感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 ▲ , ▲ ”两句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的迷恋以及对人生不幸的无奈与伤感。
(2)李白《蜀道难》中,“ ▲ , ▲ ”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3)苏轼《赤壁赋》中,先以“ ▲ ”来慨叹人生短暂,接着又以“ ▲ ”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日常生活中,0.08秒 ▲ ,百米赛道上却意义重大。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赛场上,短跑名将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把亚洲纪录提高了0.08秒。在闭幕式上,苏炳添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步入场地,其 ▲ 展现了中国奥运健儿的自信风采。
为期17天的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出色成绩赢得世界瞩目,更以 ▲ 精神获得无数点赞。从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创造三跳满分的成绩,到吴静钰复出再次拼搏赛场,从汪顺夺冠后在泳池边向老将鞠躬致意……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的 ▲ 让人印象深刻。
大国之大,(▲)。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以38金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的最好成绩,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足以让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同时,参赛选手清醒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在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磨炼品质、参与比赛,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硕果,体现了中国自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微不足道 奕奕神采 发愤图强 从容自若
B.微不足道 飒爽英姿 顽强拼搏 从容自若
C.微乎其微 飒爽英姿 发愤图强 安之若素
D.微乎其微 奕奕神采 顽强拼搏 安之若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只是胸襟大、格局大,体量大、块头大也重要
B.不只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更在于体量大、块头大
C.不只是体量大、块头大,胸襟大、格局大也重要
D.不只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更在于胸襟大、格局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参与比赛、磨炼品质,真正收获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硕果,展现了中国自信。
B.在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磨炼品质、参与比赛,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硕果,展现了中国自信。
C.在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磨炼品质、参与比赛,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了中国自信。
D.在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参与比赛、磨炼品质,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了中国自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白鹇,雌雄羽色相异,外形条件都较好,但相比较而言,①。雄鸟体型较大,全身白色占比较多,看起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雄鸟悠闲地在林间站立时,体态举止优雅,如同一位自衣仙人看尽千帆,遗世独立。雌鸟的容颜相对雄鸟较为逊色。白鹇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到人类活动中。②,它们通常流连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或草丛中,这样的栖息地能够让白鹇避开人们的惊扰。
白天,白鹇在隐秘的林间散步觅食,饱餐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整理羽毛,偶尔也会飞到树上休息。白鹇天性胆小,警觉性很高。到了黄昏,它们都引颈观望,③,才会扑打翅膀招呼亲友飞上树桠。白鹇入夜后开始栖息,他们一般不会集中在一棵树上栖息,避免被天敌“一网打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有人说:“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一个“愚者”。
请结合材料,以“守‘愚’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二年级升旗仪式时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认为一个国家坚守王道比实现富强更重要”说法错误,文中“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意思是从古至今有过不行王道但是富强的国家,但是还没有不富强却能行王道的国家。国家要先富强,才能真正地实现王道)
2.B(文章是以儒道两家经济理念的殊途同归来论证中华文明具有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的特质)
3.B(A项,原文说的是“这些精神传统在当下具有特别的优势”,而并非“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多元共通的交融优势”。C项,“唯一出路”说法绝对,文中为“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适用性”。D项,“根本目的”于文无据)
4.A(“应该淘汰”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了田野考古的劣势,并无“应该淘汰”的依据)
5.B(“还是遥感考古更适合”推断错误,根据原文“空间考古是遥感考古的继承、发展与飞跃”可知)
6.空间考古学是借助各种遥感考古技术与方法,(1分)综合利用人文、自然数据以及不同格式的地球大数据的多种信息源,(2分)并结合环境生态学、环境考古学等交叉学科,(2分)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分析的考古学。(1分)
7.D(“不能设置悬念”表述错误,顺叙同样可设置悬念,比如当马害怕时,这时就已经有了悬念,为什么马会惊恐等)
8.①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②设置悬念,暗示将有异常的情况发生。③用反衬手法突出了杨子荣打虎的英勇形象。(每点2分)
9.示例:①末段写杨子荣考虑好要将死虎暂时埋起来,回头交给小分队处理,一心想着组织和集体,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②末段写杨子荣听到说话声后,很快推断出对方是威虎山的匪徒,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却并不让人感到神秘。③末段详写杨子荣确定匪徒身份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让人感受到他的紧张而不怯懦,突出了他的英勇和胆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
11.C(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12.D(“虞常与张胜两人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到汉朝”说法错误,张胜并没有参与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到汉朝一事)
13.(1)我是儿子辈,岂敢冒犯大汉天子!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译出大意给2分;“安”、“丈人行”、判断句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全部归降。(译出大意给2分;“即”“何以”“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自从大宛被打败后,西域各国十分震恐,派往西域的汉使因此越发顺利地完成使命。于是,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处处建起亭驿,而轮台、渠犁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一年多以后,大宛贵族认为昧蔡只知讨好汉朝,使本国遭受屠戮,于是联合杀死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大宛王,派蝉封的儿子到汉朝充当人质。汉朝因而派出使者赏赐蝉封,对他进行镇抚。蝉封与汉朝约定,每年向汉朝进献天马两匹。
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被立为单于。汉武帝打算趁征伐大宛的兵威困扰匈奴,便颁发诏书说:“高皇帝给朕留下平城的遗恨,高后时,匈奴单于给我朝的书信又悖逆绝伦。当年齐襄公报九世先祖之仇《春秋》认为他的行为符合了大义。”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害怕汉军袭击他,便向汉朝表示:“我是儿子辈,岂敢冒犯大汉天子!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于是将不愿投降而被扣留在匈奴的汉使路充国等全部放回,又派使臣前来进贡。
汉武帝嘉许匈奴单于的义举,派中郎将苏武将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送回匈奴,顺便携带厚礼,答谢匈奴单于的好意。苏武与副使中邮将张胜及暂时充任使团官吏的常惠等一同前往。到达匈奴后,将礼品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骄横,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样子。
正在此时,曾经归降过汉朝的匈奴缑王和长水人虞常,以及卫律所率领的投降匈奴的原汉朝人暗中商议,企图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到汉朝。卫律的父亲原是长水地区的匈奴人,卫律本人则因与汉朝的协律都尉李延年关系很好,经李延年推荐,受汉朝派遣出使匈奴,卫律出使归来,听说李延年一家被收捕,便逃到匈奴投降。单于很喜欢他,与他商讨国家大事,封他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朝时一直与副使张胜关系密切,私下拜访张胜时说:“听说大汉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可以埋伏弓弩手为汉朝将其射死。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虞常的要求,并送给他很多财物。一个多月以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他母亲阏氏和部分子弟留在王庭,虞常等七十余人正准备发动政变,不料其中一人于夜间逃走,告发了虞常等人的政变计划。于是单于子弟调兵与虞常等人交战,缑王等全部被杀,虞常被活捉。
匈奴单于派卫律处理此事。张胜听到消息后,害怕先前与虞常约定之事被查出,便向苏武报告。苏武说:“发生了这样的事,肯定会涉及我,如受到侵犯再死,那就更加辜负国家了。”于是准备自杀,被张胜、常惠一起阻止。后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打算杀死汉使。匈奴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全部归降。”单于派卫律传话给苏武。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如果卑躬屈节,有辱我们的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何面目再回到我们大汉呢?”说完拔出佩刀刺入自己的身体。卫律大吃一惊,一把将苏武抱住,急忙召医生前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土洞,点起炭火,将苏武放在洞上,用脚踩苏武的后背,使淤血流出。苏武气绝,半日才慢慢苏醒。常惠等痛哭,将苏武抬回驻地。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而将张胜逮捕。
14.D(“诗人庆幸自己无此经历”分析错误,这里是以微子、箕子、李广和屈原等自喻,从而为古人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
15.①孤独与寂寞。“天下无人知我心。”②对富贵生死的淡然。“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③怀才不遇的愤激。“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7.B(微不足道:事情不值一提。微乎其微:作用或重要性不大。这里说的是不值一提,第一空选用“微不足道”,飒爽英姿:形容英俊威武、豪迈矫健的风姿。奕奕神采:精神饱满的面部的神气和光彩。根据语境,第二空选用“飒爽英姿”。顽强拼搏:用不屈的信念去努力拼搏。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这里强调拼搏,第三空选用“顽强拼搏”。从容自若:意思是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安之若素: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根据语境,第四空选用“从容自若”)
18.D(A、B两项强调的重点是“体量大、块头大”,不符合语境,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胸襟大、格局大也重要”与前文衔接不好,排除C项)
19.D(A项,成分残缺,在“奥运会”后面添加“上”。B项,语序不当,将“磨炼品质、参与比赛”改为“参与比赛、磨炼品质”;成分赘余,删去“的硕果”。C项,语序不当,将“磨炼品质、参与比赛”改为“参与比赛、磨炼品质”)
20.①雄鸟更为出众 ②白鹇对栖息地是有选择的(答“为了避开人类”给1分)③在确定环境安全后(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比喻句由本体“雄鸟”、喻体“白衣仙人”和比喻词“如同”构成。(2分)文中把悠闲地在林间站立、体态举止优雅的白鹇雄鸟比作是看尽千帆、遗世独立的白衣仙人,使表达生动形象。(1分)也表达了作者对白鹇雄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写作提示】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分两段,第一段是老子向孔子讲授做人的道理,认为品行高尚的君子要能精通道德内藏,但外表却看起来愚蠢迟钝,即做到大智若愚;第二段以现象对比的方式指出当今人们存在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人不够聪明,而是知识太多,人过于聪明,而最后的落脚点则归结于当今的人们缺少这种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并进而指出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愚者”。
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而这一篇文章要以“守‘愚’的力量”为主题,要在高二年级升旗仪式时能够代表学生的观点。
写作要求:主要是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材料为本,从现象到本质
此类写作任务的审题立意虽然不难,但却离不开对材料的解读,所以要结合材料中对“愚”的内涵阐释进行发散思维:商人将财货深藏不露,这样才能将买卖的自主权把握在手中以获取最大利益;而君子要想品德高尚,就需要将自己的精明掩饰起来,让自己变得谦虚谨慎,有修养、识大体、以礼待人,表面看似愚笨,实则是道德至上的外化。当今时代,知识呈几何级递增,社会进步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的智商也似乎越来越高,但是有些人却因为聪明过头,总是想寻找成功的捷径,而放弃了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最终导致人生的失意、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低谷等。
任务二:立足现实,演讲针对性要强
这一题目对高二学生来讲极富现实意义,高二学生经历了高一的新鲜艰涩,还没有体验过高三的充实紧张,所以较容易变得浮飘浮躁。客观地说,“愚”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所以,高二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守‘愚’的力量”之巨大,才能静心务实,扎扎实实打好学习的基础,为高三的冲刺做好准备。
任务三:明确文体,突出文体特征
写作任务已明确文体为演讲稿,那么写作时首先要注意符合演讲稿的格式,如开头、结尾的称呼语、结束语等;其次是要将生活和社会的典型事例等巧妙融入其中,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再次是要注意语言讲求文采的同时,尽量口语化,以情感增强其感染力。
3.立意参考:
①守愚方能成大智;②做新时代的“愚者”;③以愚修身,韬光养晦;④占得人间一味愚;⑤“尚智”更需“守愚”;等等。
4.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明确阐释出对材料中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B.写作重点突出:从材料出发,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对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能深刻有力,内容充实,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阐释出对材料中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B.写作重点突出:从材料出发,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对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有一定的体现,内容较充实,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没有明确阐释出对材料中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从材料出发,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对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较片面,结构较完整,语言较为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突出。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没有阐释出对材料中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B.没有从材料出发,没有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对守愚的辩证认识和思考零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完全不注意文体特征。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