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22: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渭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乐府诗是李白诗里尤为重要的一类,在《李太白集》中,乐府编为4卷,计149首,所拟古乐府近120首。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坛状况,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大力拟作古乐府。
他的拟作,绝非单纯模拟,而是在古题之下阐发新意,广为创造,大量吸收了古乐府的精华,而又加以汪洋恣肆的发挥与开拓。詹锳先生所论甚得要领:“太白乐府,或模旧制,或创新篇,因革之端,往往可指。”因,就是继承;革,当为创新。因革之统一,正可视为李白乐府在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继承的角度讲,李白乐府所拟古题,均在古乐府的谱系之中。如《将进酒》《战城南》属“鼓吹曲辞”,《关山月》属“横吹曲辞”,《乌夜啼》属“清商曲辞”,《蜀道难》《白头吟》《玉阶怨》属“相和歌辞”,如此等等。在题材类型和感情类型上都有一脉相承之处。关于“将进酒”,《乐府诗集》中述其主题为:“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李白的《将进酒》,也是以酒述怀的。古乐府中的“清商曲辞”,以吴歌歌曲最为柔婉清丽,其“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都极尽缠绵悱恻之情调,语言尤是清美含蓄。李白的《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其意境、语言脱化于南朝乐府民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李白乐府从汉魏六朝的乐府传统中继承、汲纳了很多元素,为传承乐府文学注入了很多活力。
李白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同时,大力开拓,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时代因素呈现在其乐府篇什之中,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貌。李白乐府将时代忧患、现实关怀及不凡抱负打并其中,而语言的恢张纵横,意境的迷离惝恍,使乐府诗至此境界大开。如《远别离》《公无渡河》等,看似光怪陆离,而其中的现实忧怀,跃然纸上;《行路难》《长相思》的身世感慨,透射而出。许学夷指出李白乐府的艺术个性说:“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指出李白的这些乐府名篇,一方面可以上溯其“血脉”,一方面又自创局面,自铸伟词。
李白乐府之作的继承与创新,也即“因”与“革”,是浑融一体的,重要的是李白对乐府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胡震亨尝言读李白乐府有三难,其言曰:“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遘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路。”这番话其实最能说明本文之旨:李白乐府多有渊源,善于继承前代乐府文学的瑰宝。李白并非仅是为作乐府而作乐府,而是因事傅题,借题抒情。李白对乐府诗的创新,是建立在熔铸百家的基础之上的。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之上巧铸灵运,方才成就李白乐府的瑰奇景象和巅峰地位。
(节选自张晶《李白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他有感于当时诗坛状况而有意对古乐府的回归。
B.李白的新题乐府《将进酒》“以酒述怀”,是对“鼓吹曲辞”这一古乐府谱系特点的传承。
C.李白在乐府上的创新源自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呈现出语言恢张纵横,意境迷离惝恍之感。
D.李白的乐府诗《天姥吟》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与奇特的变化,是从屈原的《楚辞》中变化而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论述观点时多引用名家观点,让文章论述更为严谨,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视野。
B.文章第三段使用例证法,用李白所作《子夜秋歌》的例子证明其对古乐府主题的继承。
C.文章末段用胡震亨的话阐明,不了解乐府渊源、李白身世和前代文学很难真正读懂李白的乐府。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因”与“革”两个方面来论述主要观点,两方面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优良传统的继承,使李白乐府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B.李白乐府诗将继承和创新浑融一体,二者结合,从而为乐府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C.有人认为李白诗的源头之一便是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楚辞》,这与文章观点不谋而合。
D.如果李白没有博采百家、巧铸灵运,就难以成就其乐府诗的瑰奇景象和巅峰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碱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这其中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
(摘自刘彦《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三:
“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如果全球都减排去碳的话,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摘编自刘劲等《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摘自新京报《“十四五”规划目标下,北京如何实现碳中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制定“碳中和”计划,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决心。
B. “碳中和”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C.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相较发达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D.北京在降低能耗方面的空间不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如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比如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减少碳排放是渐进的,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2030年后中国需要逐渐减少碳排放。
B.碳减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改变能源结构主体可使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不再受到限制。
C.我国在制造氢能关键技术方面有待突破,一旦掌握核心技术,有望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
D.实现“碳中和”需要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这既考验国家智慧,也考验国民素养。
6.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挑战”和“机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锅
苏龙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们不能攀……”耳畔飘来藏乡民谣,粗犷悲凉,歌谣唤醒了炊事员雷荣璞。人群惊喜地骚动起来:“老雷醒了!”五六个红军战士把雷荣璞团团围起,挡住呼呼肆虐的风雪。有人半跪地上,双手拿着什么东西揉搓雷荣璞后背,他冰冷的身体慢慢暖和起来,他吃力撑开眼睛,干裂的嘴唇动了动:“莫……莫万老表。”
莫万长舒一口气说:“老表哥,你莫说话,攒些气力。”他的手从雷荣璞衣服里抽出来,一块手指大小的姜片已经揉搓得只剩下干巴巴的姜片丝。莫万把它送进雷荣璞嘴巴,说:“嚼它,驱寒。”
雷荣璞慢慢嚼着姜片丝,握着莫万的手说:“小表弟,谢谢你救了我。”
莫万摆摆手说:“不谢不谢,要谢就谢这姜片吧,上山前藏民老乡硬塞我口袋的。”莫万像想起什么说:“对了,老表哥,我听说当年你也用生姜救过战友呢。”
“是救过广州暴动委员会书记。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捕,我们将生姜、辣椒与米饭炒成姜辣饭,安排人送入监狱,他吃饭后发起高烧,趁着敌人将他押往医院救治的路上,我们实施武装劫持四车,将他营救出来。”
莫万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他后来再次被捕,被反动派杀害了。”
两人沉默半晌。
雷荣璞突然惊叫:“我的锅呢?”有战士递个黑黝黝的大铁锅过来,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莫万哭笑不得,说:“我的阿哥哟,你差点把命给丢了,还惦记这铁家伙。”
雷荣璞拍拍大铁锅,认真地说:“命可丢,这做饭的家伙可不能丢哦,大家伙填肚子全指望它咧。”
莫万说话有些哽咽:“老表哥,背这么沉的锅,真是难为你啦。”雷荣璞爽朗一笑,说:“没事,等革命成功了,我就用这铁家伙给同志们做我们南宁特有的老友粉,知道吗?煮粉时放入酸笋、生姜、小米辣椒、豆豉、酱油,香气浓郁、咸鲜酸辣,啧啧,那真的叫一个香呀。”战士们听得口水都往外流了,有人说:“老雷,可不许骗人哦。”雷荣璞嘿嘿一笑说:“我们老家有句老话:牙齿当金使。”
他扯着嘶哑的喉咙说:“咱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就是要一鼓作气飞过夹金山,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有!”战士们豪情万丈地喊,洪亮的声音响彻雪白世界,撕裂狂风暴雪。
雷荣璞把大铁锅往上托托,大手一挥,说:“走!”战士们紧跟其后。天刮起了冰雹,敲得大铁锅哐啷响,与呜咽风雪交织,汇成一曲悲壮的交响曲。
上山,下山,艰难跋涉后,中央红军指战员们终于到了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耳濡目染,不少战士都觉得雷荣璞不是一般的人,但又不明白,不一般的这个人怎么就当个成日背个大铁锅的伙夫呢?一个红小鬼帮莫万擦拭手枪时,忍不住问:“首长,您说那个雷大哥啥人嘛?”
“他可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一天一夜也讲不完。”说这话时,莫万眼睛放出光。
“知道吗?他可是咱们红军中唯一同时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的军事将领呢。”
“他还足智多谋呢。桂系军阀多次缉拿他,却都是扑了空。一回,他头扎头巾,身穿花褂子,手提菜篮子,装扮成农村妇女模样出门,与闯进来的特务们撞面,特务持枪问他雷荣璞呢,他用手指向里间,特务找不见人才猛地想起擦肩而过的那个女人,后悔得跺脚直骂:‘丢那妈嘿,上当了!’还有……”
莫万说得眉飞色舞,洋洋洒洒,红小鬼突然冷不防来一句:“首长,既然雷大哥这么了不起,那他咋地当起了伙夫呢?”
莫万愣怔,收起脸色,叹气说:“因为他不得不背锅。小鬼呀,雷大哥身上背着两口大锅呢,除了那口真的大铁锅,还有一口政治上的大黑锅呢。”
原来雷荣璞因抵制“左”倾错误被扣上“反对扩红”“本位主义”等一顶顶吓人的大帽子,他被开除党籍后,多个职务也被拿掉,一再降职,直至降为连队炊事员。
曾有战友告诉莫万:队伍长征路过广西时,有人劝雷荣璞甩掉黑锅,回广西去,说那里的同志是了解你的。他却摇头拒绝,说道:回广西,他个人身上的黑锅是放下了,但因此受连累的同志就会背上更重的黑锅。
流金岁月,难忘忆秋年。1945年6月2日,中央组织部作出《关于雷经天同志党籍问题的决定》,认为过去开除雷经天党籍是错误的,恢复了他的党籍,他多年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是的,雷荣璞就是雷经天,莫万即莫文骅。壮乡广西流传这样一句话——南宁亭子一匹马,邕州津头两声雷。这“一匹马”,说的是从亭子莫屋角走出的开国将军莫文骅;“两声雷”,指的则是津头村雷氏家族的雷经天和雷沛鸿(著名教育家)。而鲜为人知的是,隔着邑江水的莫家和雷家是世交,雷经天和莫文骅还是表兄弟关系。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背锅”一语双关,既符合小说主人公炊事员的身份,也能显现他政治道路上的曲折经历。
B.小说以藏乡民谣开头,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衬托出夹金山的险要,便于后文塑造红军形象。
C.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相似,本文的风雪也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及直接推动情节的作用。
D.小说的红小鬼提出的两个问题,也代表着读者心头的困惑,问答之间进一步揭示出主人公的命运。
8.小说中的雷荣璞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结尾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餕,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也?”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子,方其少时,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弟,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B.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C.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D.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文中指年长德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句“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两种祭祀宴饮用的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籍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为《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的憾事。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庭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B.归氏家族最终分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不合礼制。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故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羞耻,认为他们不配做素节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治乱、百姓优劣,内心常感到忧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生子,方其少时,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忆昔
陆游
忆昔梁州①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
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②可磨。
【注】①梁州,治所在南郑。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汉中)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②浯溪石,唐代元结作《大唐中兴颂》,铭刻在浯溪旁的石崖上,以歌颂肃宗的功德。后遂泛称铭刻勋绩的碑石为“浯溪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回忆当年东归后的军旅生活,充满了对抗金岁月的眷恋。
B. “邯郸步”“夜枕戈”化用成语典故,显示了今昔生活境遇的迥异。
C.颈联中的“冰河”与“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的“冰河”内涵接近。
D.尾联中诗人以梦中刻石纪功的美好梦想反衬壮志难酬的残酷现实。
15.有人说,陆游这首诗体现了痛彻激烈的情感倾向。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和词汇运用的角度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了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焚香来表现秦宫奢侈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启迪世人要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突兀困惑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________。“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所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其中,①。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经济模型测算等特定条件,同时能够与现有历史建筑相适应。当然,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不仅是设计问题,②。技术问题未达到要求,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目的就难以实现。如今,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愈发普及,③。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环保材料——竹钢,代替传统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和门窗,这样,能源损耗就大为减少。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中宣部3日在京召开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夹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文娱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从严从实、标本兼治,营造天清气朗的文娱领域风气。
黄坤明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统筹推进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生态治理。要精准有效强化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综合施治、协同发力,把树导向和明惩戒结合起来,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行业秩序、清朗网络空间,持续加强从业者教育引导,涵育良好文艺生态。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创作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材料一: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14多亿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
材料二: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十分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国多支救援力量请战出征、星夜驰援。从向险而行的党员干部,到闻“汛”而动的人民子弟兵;从全力以赴的消防救援人员,到众志成城的受灾地区群众;从坚守一线的志愿者,到表达关心关切的无数人们。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凝聚风雨同舟的中国力量,彰显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人民日报评论《凝聚凤雨同舟的中国力量》
材料三: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法国谚语
上述材料能给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定立意,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临渭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A(B项,“是对‘鼓吹曲辞’这一古乐府谱系特点的传承”是错误的。由原文“《乐府诗集》中述其主题为:‘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李白的《将进酒》,也是以酒述怀的”可知,李白《将进酒》中“以酒述怀”是对古乐府《将进酒》的主题继承,这并不是整个“鼓吹曲辞”这一谱系所具有的特点。C项,“源自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是错误的。由原文“李白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同时,大力开拓,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时代因素呈现在其乐府篇什之中,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貌”可知,李白乐府的创新包含“艺术个性”和“时代因素”两个方面。D项,“是从屈原的《楚辞》中变化而来”是错误的。由原文“许学夷指出李白乐府的艺术个性说:‘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可知,许学夷认为《天姥吟》与屈子相映照,而不是从中变化而来。故选A)
2.(3分)B(B项,“证明其对古乐府主题的继承”是错误的。这一例子是从意境和语言方面证明了李白的乐府诗对古乐府的继承。故选B)
3.(3分)C(C项,“有人认为李白诗的源头之一便是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楚辞》”是错误的。文章引用许学夷和胡震亨的观点,提到屈原,是为了证明李白乐府诗继承性的特点,而没有探究李白诗歌的源头。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B(B项,“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可知,不是“减少”,是“抵消”。故选B)
5.(3分)D(A项,“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知,是“2030年前达到峰值”,不是不用。B项,“不再受到限制”绝对化,依据材料四第一段“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可知,只能说是“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不能说是“不再受到限制”。C项,“我国在制造氢能关键技术方面有待突破”曲解文意,依据材料四第一段“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可知,原文是“突破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而不是“制造氢能关键技术方面”。故选D)
6.(6分)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诸多困难。(2分)机遇:①提高国际地位,赢得更多话语权。②改变中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战略安全。③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④促进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引领未来变革。(4分)(意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C项,“直接推动情节的作用”错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推动属于间接推动。故选C)
8.(6分)①意志顽强。他在恶劣条件下,带领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②足智多谋。他巧妙营救广州暴动委员会书记,被军阀缉拿时装扮成妇女逃跑。③信念坚定。他在政治上“背锅”时,不愿离队,哪怕做伙夫也忠于组织。(每点2分,意近即可)
9.(6分)①扭转主人公悲剧命运。雷经天党籍恢复,冤屈昭雪,“背锅”命运得到改变。②交代小说人物原型。虚构的小说源于真实的历史,让读者从文学语境进入历史语境,启迪读者。③深化作品主题。壮乡广西人民对伟人的铭记和莫、雷两家的世交关系,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每点2分,意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D(“家君”是谓语动词“侍”的宾语,应在“家君”后停顿。排除A、C两项。“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陈述的是两个内容,应各为一句;而且“而已”是句末语气词“罢了”,应放在前一句,而不是下一句开头,据此排除B项。故选D)
11.(3分)A(A项,“长老:文中指年长德高的僧人”说法错误。原文语句是“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这里长老指家中长辈。故选A)
12.(3分)A(A项,“归氏家庭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酸,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所以不是没有祭祀活动,只是不正规,应付了事。故选A)
13.(10分)(1)(5分)(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相互悼念,有喜事不相互庆贺。(而,表转折的连词,却。恤,救济。顽钝,愚昧迟钝。吊,凭吊、悼念。每点1分,句意1分)
(2)(5分)人生下子女,当他们年幼的时候,兄弟在母亲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互相嬉戏,不知道有你我之分。(子,指儿女。兄弟呱呱怀中,省略介词,兄弟呱呱(于)怀中。嬉,嬉戏、玩要。彼我,他和我,这里指你我的分别。每点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A(A项,“回忆当年东归后的军旅生活”错误,诗人东归是回归故乡。“东归”一句是陈述现实的故乡生活,不是当年的军旅生活。故选A)
15.(6分)①从手法看,多用对比,如将往昔艰苦而豪迈的军旅生活与现实悠闲却失落的居家生活对比,将梦中建功与现实的凄凉对比,体现内心情感之痛彻激烈。②从用词看,颔联中的“已失”“空传”凸显无法回到当时的遗憾,尾联的“自怜”“尚想”强调为国建功之情结的强烈,体现出诗人时时将家国之恨放在心中,渴望刻石建功,拒绝扁舟垂钓的壮烈情怀。(每点3分,意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6分)(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
(3)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不堪言状:堪,能够。言状:用语言形容。情况令人十分厌恶,难以对人叙说形容。不可名状: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从前文可知本空填“不可名状”。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合语境。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赞。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不合语境。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相辅相成”。故选B)
18.(3分)C(本段中人们并不是不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甚至对其“地籁”“天籁”“蝴蝶梦”还有评价。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另,从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进而排除A、D两项。B项,“被……所”表述杂糅。故选C)
19.(3分)D(A项,“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多状语语序不当,应为“介宾+表情态形容词”,故应为“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B项,成分残缺,缺关联词。C项,不合语境,既然表示已然,与假设语境不合;表意不明,一系列庄子思想还是一系列框架。故选D)
20.(6分)①策划工作最为关键 ②还是技术问题 ③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每空2分,意对即可)21.(5分)黄坤明近日在相关会议上强调:加大文娱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从严从实,标本兼治,改善风气。(意近即可)
四、写作(60分)
22.(60分)略。
附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
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是有着兄弟的情分的人,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人生下子女,当他们年幼的时候,兄弟在母亲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互相嬉戏,不知道有你我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像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假如我爱护自己的子女却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子女,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子女,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当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视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这么多人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那么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政府录用为官,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