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提升科学素质。
猜一猜:哪些是溶液?
蒸馏水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组成完全相同。
稳定性:只要外在条件不变,溶质与溶剂就不会分离。
3、组成:
(1)宏观上: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微观上:溶液由溶质分子(离子)和溶剂分子组成。
(3)质量上: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溶质和溶剂的状态
(1)溶质
固体:如盐水,盐+水
液体:如酒精溶液,乙醇+水
气体:如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2)溶剂
常见的溶剂为液态,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5、几点注意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溶液,如水、酒精。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2是 绿色,Cu2+蓝色。
(3)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就只能是一种。
(4)影响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因素较多: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5)量少的为溶质,但当有水时 ,水就是溶剂。
实验: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
溶质 溶剂 现象 结论
碘 水 几乎不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二、溶质、溶剂的判断
溶液类型 溶质 溶剂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固体、气体 液体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不含水) 量少的液体 量多的液体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种是水) 另一种液体 水
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 在水中的生成物 水
结晶水合物 无水化合物部分 水
1、农业生产中用于选种、无土栽培(动植物对养料的吸收在溶液中进行).
2、化学反应中,用溶液可加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溶液的应用
溶液的应用
3、医疗中增加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物质的溶解过程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热。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这一过程是放热。
2、溶解过程温度的变化:
(1)Q扩散 >Q水合,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氨溶于水时。
(2)Q扩散 (3)Q扩散 =Q水合,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时。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
(1)定义:水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
(1)概念:洗涤剂能使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洗涤剂所起的作用是乳化作用,是乳化剂。
(2)应用:肥皂、洗洁精。
用乳化剂去油污,农药的使用。
乳化现象实验:
加入的物质 现象 用水冲洗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变浑浊,不分层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 分层 变浑浊,不分层,大量泡沫 仍浑浊,不分层,大量泡沫 干净
结论:洗涤剂能使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易分成,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3、悬浊液
(1)概念:一种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态翻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的浑浊的混合物,如泥土和水混合后得到不均匀、不稳定、不透明的液体,就是璇主页。
(2)特点: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固体小颗粒会沉降下来,顾璇主页可用于过滤分离。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者的区别
(1)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
(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溶液包含溶剂和溶质。
2、判断溶剂的方法:
(1)固、液体系液为剂,
(2)气、液体系液为剂,
(3)液液体系多为剂,
(4)只要有水水为剂,
(5)混合有变新为质,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温度、压强,
4、去污的方法:乳化、溶解。
1、小琪同学往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后,发现烧杯外底的石蜡熔化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 氢氧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生灰石 D 蔗糖
D
B
五、课堂练习
3、如下图,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C
拓展延伸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