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天津的道路两旁经常种植一种绿色景观植物——大叶黄杨,在修剪过程中剪去顶端,可以使侧芽生长素的含量
A. 升高 B. 降低 C. 几乎不变 D. 先低后高
2. 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A.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C.K值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D.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才属于生产者
B.所有的植物和微生物不可能是消费者
C.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全部属于分解者
D.空气和热能等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5. 下列哪一项不是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A.促进生长 B.促进果实发育
C.抑制生长 D.促进细胞分裂
6.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错误的叙述是
A.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B.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室上
C.其他条件不变,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
D.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7. 假设草固定的能量是一定的,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
A.草→昆虫→青蛙→蛇→鹰 B.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
C. D.
8.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与第2阶段相比,第3阶段种内竞争加剧
D.第4阶段与第3阶段相比,K值没有变化
9.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速度缓慢,次生演替速度较快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10. 用矮壮素(具有抑制细胞伸长和植物生长的作用)可以培育出矮化的水仙,与矮壮素的作用效果相反的植物激素是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11.下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B.图1实验中自变量是单侧光,因变量是尖端是否表现出向光性
C.图2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尖端接触,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
D.图2实验证明了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吲哚乙酸
12. 白菜需要在1~7℃低温环境处理后才开花结实,未经低温处理的白菜如果外施赤霉素也能正常开花,此事例能说明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花的发育 B.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
C.赤霉素必须经低温诱导才能合成 D.白菜必须经低温环境处理才能开花
13. 下列不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捕食者
14. 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15.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种群密度 B. 适应的普遍性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16. 下列关于对植物激素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A.都是有机物 B.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都很低
C.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有显著影响 D.由植物内分泌腺产生
17. 森林中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常用的防治方法为:招引灰喜鹊和投放松毛虫白僵病菌,它们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A.寄生和捕食 B.捕食和寄生
C.竞争和互利共生 D.捕食和互利共生
18.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B.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
C.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1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时,符合Nt=N0λt的数学模型
B.图中阴影部分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在一封闭的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最终呈曲线③增长
D.a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0. 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21. 下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
C.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22.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生育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该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3. 用单侧光处理水稻根后,根负向光性生长。检测根尖4mm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 弯曲度 向光侧(ng·g-1·FW) 背光侧(ng·g-1·FW)
光强(100μmol·m-2·s-1) 63 184 498
黑暗 0 418 418
A.单侧光照射可能使水稻根部IAA分布不均,引起根的负向光性生长
B.单侧光可能抑制了向光侧IAA氧化酶的活性,使向光侧IAA含量减少
C.根尖可能受上方光照影响发生弯曲向地生长
D.根向地生长,有利于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
24.下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A. A、D B. C、D C. A、C D. B、C
2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50分)
1.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的兔是__________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____________营养级。
(3)兔和田鼠的关系是__________。
(4)鹰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_千克。
(5)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2.某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1)图中A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__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
(2)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3)若向该生态系统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该方法属于____________防治。
(4)该人工林以马尾松为主要植被,易受松毛虫的危害,其生态系统__________简单,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差。
3.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与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西江月》中描绘了宁静恬适的农田生态系统,生活在农田中的各种生物彼此联系构成_________;“鸣蝉“、“蛙声”都是表示求偶的__________(填“化学信息”“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它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同化的能量中除未利用的这一部分外,其余的能量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更好地从稻田生态系统中获得效益,某农科所研究人员对某地一稻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碳元素进行了测定,发现在测定的第I阶段,碳元素吸收量等于释放量;第II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
①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__________(填“二氧化碳”或“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________(填“单向”或“循环往复”)流动。
②第II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稻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小于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填“消费者和分解者”或“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此状态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
4.如图是某同学所做“探索生长素类似物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结果
请分析回答:
(1)图中纵坐标的值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___之间;若想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4—D浓度为10﹣7mol/L、10﹣4mol/L时,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说明2、4—D的生理作用特点也具有_____________。
(4)2、4—D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植物分泌的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是前体物质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5)在用2,4—D处理插条生根时,如果2,4—D 的浓度较低,适合采用_________法处理插条,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_________(“高”、“低”)的地方进行。
5.某自然保护区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以及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有机碳储量 /(kg.m-2) 沼泽类型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湿地结构层次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地下水位与 地表的距离
(1)该自然保护区内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草丛沼泽演变为灌丛沼泽属于群落的_________演替。若对白桦沼泽中的白桦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每年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________之差。
(
高二生物 第
1
页 共
3
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D B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D C D B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5道题,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 (每空1分,共8分)
(1)绿色植物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初级 第三、第四、第五
(3)竞争
(4)25
(5)鹰
2. (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1分)
(1)松毛虫同化量 D+F
(2)15%
(3)生物(1分)
(4)营养结构 抵抗力
3. (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9分)
(1)群落 物理信息 种群的繁術
(2)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2分)
(3)①有机物 单向
②所有生物 降低
4. (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生根数/平均生根长度
(2)10﹣9﹣10﹣7mol/L 在10﹣9﹣10﹣7mol/L之间将浓度梯度变窄重复实验
(3)促进 抑制 两重性(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4)吲哚乙酸 色氨酸
(5)浸泡法 高
5. (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2分)
(1)水平(1分) 水(1分)
(2)次生 样方法 随机取样
(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合成的有机物少
分解者的分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