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22:15:41

文档简介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共12题,共36分。
一、(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勉强(qiǎnɡ) 栅(zhà)栏 噤若寒蝉(jìn)
B.兴奋(xìnɡ) 妩媚(fǔ) 坚如磐(pán)石
C.霎时(chà) 逮捕(dài) 前仆(fú)后继
D.和弦(xuán) 吮吸(shǔn) 哗(huà)众取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频繁 忏悔 名幅其实
B.辟静 编缉 横征暴敛
C.谬误 纯粹 可歌可泣
D.缜秘 灌输 功亏一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仅文明细节是思想上的自觉、精神上的自制,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
B.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
C.按消耗水平估计,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D.《红楼梦》改变了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目前,北斗正在加速进入新基建,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 。由卫星导航技术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 战中,北斗的贡献有目共睹。
A.交融 屡见不鲜 阻击
B.融合 层出不穷 阻击
C.融合 屡见不鲜 狙击
D.交融 层出不穷 狙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B. 小说《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报告文学《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
C.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是一篇优秀的短新闻。
D.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
6.《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7.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8.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9~12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 而 则 以
B. 者 何 则 于
C. 也 其 而 为
D. 者 为 其 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2.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用蓝、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共6题,共64分。
二、(12分)
1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2)子曰:“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论语》)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 始于足下。 (《老子》)
(4)春江潮水连海平,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三、(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15.请分析作品首段的作用。(4分)
16.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4分)
17.《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著名的文集。请推测你会在其中哪部文集中阅读到本文。请做出判断并阐明理由。(4分)
四、(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仪式感,是春节里的对联,是生日聚会中的蛋糕,也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有人说仪式可以郑重地记录时光,可以超越物质;也有人说,仪式是形式主义,盲目走过场,让人应接不暇、倦怠不堪。
对此你做何感想?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 第6页(共8页)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每小题3分,共36分)
1.A 2.C 3.D 4.B 5.B 6.B
7.C 8.C 9.B 10.B 11.B 12.D
二、(共12分)
13.共6分:能阐述儒道的观点差异即“有用”“无用”2分,能够结合原文即惠子的言语分析2分,语言1分,结构1分。
参考示例: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14.(每空1分,共6分)
(1)任重而道远
(2)仁者不忧
(3)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4)海上明月共潮生
(5)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每小题4分,共12分)
15.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贪图享乐,不顾国难,敷衍塞责,无所作为,守旧,反对改革的官员形象,交代当时治水时弥漫着不作为的社会风气。并与后文为民实干,不计个人得失的大禹及其随员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的讽刺和忧愤。(每点2分)
16.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禹的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
17.选择《故事新编》,满分4分。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选择《呐喊》,满分3分。《呐喊》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而《理水》本文更多是将历史故事与真实生活杂糅于一体,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英雄人物的民族精神,激励国民的自豪感和自强意识。
选择《彷徨》,满分2分。《彷徨》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而《理水》本文塑造对象并非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
四、(40分)
18、作文评分标准略
语文答案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