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课件(共3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课件(共3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12:15:57

文档简介

前言
前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历史环境的激荡,中西文化
之碰撞,使传统的学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大师
级的学者。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足以垂范后世
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大师们的开拓性成果,依然是多门
学科研究的起点。近年来,一些有眼光的出版社,重印了多
种名著,使年青一代学者有机会研读到大师们的著作;受益是
多方面的。一贯以文化积累为已任的巴蜀书社,在重印学术
大师的著作选题上,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著作放在首位,促成
了《闻一多学术文钞》的问世。
闻一多(18991946)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
士,更是著名的学者。他在《周易》、《诗经》、《楚辞》、《庄
子》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
刨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郭沫若先生在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宦中,评
价闻先生的研究工作时说:“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
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就闻先生的学术成就而言,这种评价绝非溢美之辞,是对闻
楚辞校补
先生治学最为准确的概括。
闻先生的著述,生前结集出版的很少,大多散见于多种
报刊之中。先生去世后,在朱自清先生主持下,编辑了《闻
多全集》,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94年湖北人民出
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除此之外,先生尚有大量未刊
遗作手稿,由家属捐赠北京图书馆收藏。
由于闻一多先生的著述数量巨大,涉及领域颇为广泛,
让那些无力购置《全集》而又想阅读和收藏某一类成果的读
者处于两难之境。巴蜀书社考虑到这些因素,提出了反映闻
多先生学术精华,以类相从,篇幅不大,方便购阅的编选
思路。因有此明晰的编选宗旨,编者在首辑中,择其精要,
不求全貌,以能反映闻先生独特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为准,辑
成《周易》、《诗经》、《楚辞》、神话、唐诗人五个研究领域,
各为一册。余者容后续编,次第推出。
所选各册内容,均以开明本为底本,参校原刊文字及其
他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衍误之处,一仍其旧,作者符号
等习惯原则上亦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又,近代学者著作,
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
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
望读者明察。
愿这辑小书能使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果流布到普通读者
手中。
李定凯
2002年9月19日

较古的文学作品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一)
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因年代久
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二)作品所作的语言文字,尤
其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训诂家所谓“假借字”),最易
陷读者于多歧亡羊的苦境;(三)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的讹
误,往往也误人不浅。《楚辞》恰巧是这三种困难都具备的
部古书,所以在研究它时,我曾针对着上述诸点,给自己
定下了三项课题:(一)说明背景,(二)诠释词义,(三
校正文字。
三项课题本是互相关联的,尤其(一)与(二),(二)
与(三)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要交卷最好是三
项同时交出。但情势迫我提早交卷,而全部完成,事实上又
不可能。我只好将这最下层,也最基本的第三项——校正文
字的工作,先行结束,而尽量将第二项—诠释词义的部分列寧工作■精選文庫
唐讚馨
一多蓄
书宁pA
BCEX E№
山MXc

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学术界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闻
先生论述过的
题,差不多都有争论;有的虽然没有提到闻先生的著
但是很明显,其基本论点与闻先生
致的。如初唐诗,是否就是类书的堆砌
延续;唐太宗对唐初的文学发展,是否就只起消极
邻的《长
意》、刘希夷的《代悲

春江花月夜》,是否就如闻先生
所说的属于宫体诗的
它们在诗坛的意
宫体诗的自赎”来概括是否确
切;“四杰”在初唐诗歌史上的出现,是一个整体,还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孟浩
然是否
为隐居而隐居
有思想矛盾;中唐时的卢全、刘叉,是否是“插
的人物;贾岛诗是否就那样的阴暗灰色,等等
上的问题涉及到闻一多先生关于唐
著《唐诗杂沦
部分篇
闻先生的另一部唐诗
唐诗大系》,是一部唐诗选本,书中所选的作家大多
标有生卒年。这是闻先生对于唐诗所作的考证工作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内为研究者所信奉,有时还作
大学教材的依据。但这些年以来,有不少关
唐代诗人考证的论著,对书中所标的牛卒年提出异议,另立新说
以上这些情况
涉到对闻先生唐诗研究某些基本方面的估价
该怎样来看待这些问题呢
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科学史的实例表明,没有
大师的观点是不可突破的。新材料的补充和发现,新学说的提出和建立,构成科
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闻先生进行唐诗的研究
代末到40年代初
了四五十年

闻先生意
的新看法,修订了其中某些
符合文学史实际的
这正是学术研究自身发展的正常现象。如果说,过
将近半个世纪,我们的唐诗研究还停留在
年代的水平,研究者的眼光
拘束在闻先生谈论过的范围,那才是可怪的
对唐代文学研究的迅速进展
充分的估计。建国以前,我们的一些
前辈们对唐
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我
特别提到闻一多先生及郑拆
铎、罗根泽、李嘉言等
但唐代文学研究真正沿着正确的方
划地进行,并作出较大成绩的,是建国以后,特别是
来唐代文学的突出进展。我曾归纳为四个方面,概括说来就是
填补了不少空白,尤其是注意到了对某一历史时期文学加以综合的考虑
和概
图从中探求文学发展
规律性的东西。二、拓展了研究领域
对作家作品的考订更加细致精确。四、对诗歌艺术性分析的加强。我们是站在学
繁荣的新的高度来回视前辈学者的成就的。靠了许多人的努力,我们把学术
路往前延伸了一大段,再回过头来看看前人铺设的一段,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用汗
有时还有血泪)开拓的一段高兴,但绝无
此而鄙薄前人的那一段,尽管
段比起现在来似乎并不那末
或者甚至还有弯路,但我们毕竟是从那
段走过来的。要知道,在崎岖不平的学术道路上,要跨过一段,哪怕是一小段
是多么的不容易,有时看来甚至是不
这一段或一小段,就
史功绩;如果没有前人筚路蓝缕所开辟的这一段或一小
许就没有后人延

我觉得,在唐代文学研究取得相当大进展的今天,我们来谈
先生的
唐诗研究,如果只是
些具体论点,与现
法作简单的对照,以此
其得失
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对我们有意义的是
么样的
下这技抛了路者自的什总想国多我灯1样若,汉仪
简单的比较
努力从那里得到一种开拓者的启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闻一多先生
幺样的观念下来建立他的研究体系
为了叙述的方便
体评论闻先生的唐诗研究
我想先概略地回顾
他的古代文化研究,以便使我们对问题有
自清先生在
多全集》所作的序
先生作为诗
主斗士的三者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
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現
学者的时期最长,斗
寸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
失为
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力一个斗
这几句话对于我
闻先生的古代文化研
的唐诗研究,是非

就是说,闻先生并不满足于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搞那种纯学术的研
是努力把自己的学术工作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相联

的角度
对民族的历史命运作理智的思索,从而使他的学术研究
士”气质的批
判性与进取精神。综观闻先生关于先秦《周易》、《詩经》、《庄


的研
感觉到它们的两个鲜明的
对于民族文化的总体

是对于传统
我是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
这可以看作是闻先生进
代文化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他总是想透过书本来剖析活的社会。他在扌
战时期的一篇文
来士大夫没有不读儒家经典的,在思想
多多少少都是儒家
此,我
儒家,便了解
的意识观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素养)
【教学重点】
1.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已经了解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品读第二部分,重点学习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
二、合作探究
品味第二部分
1、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过渡的?有何作用?
明确:过渡句;作用:“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总承上文,“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总起下文。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选取了哪些事迹来写呢?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起草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表现了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表明其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和革命精神越来越无畏,体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2)“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中的“定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定要”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决心之坚定。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畏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者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他“作为革命者” 宣传革命道理,不仅要说,而且还要大声说。不管是作为学者的“说和做”,还是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都是闻一多救国、爱国的具体表现。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这段叙述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对比 突出了他敢作敢为、不怕牺牲、不懈追求民主的伟大精神。
6、第15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闻一多先生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大骂特务,作者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用事实证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战士,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品质。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明确: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8、试分析课文结尾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殉国,表明先生在“说”和“做”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1)语言描写。
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
“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10、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明确: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1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前期 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潜心学术研究 潜心研究、锲而不舍 卓越的学者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言行一致、英勇无畏 大勇的革命战士
1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样写,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的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示例:(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墓志铭: 他,是严谨治学的学者;他,是无私无畏勇敢斗争的革命家;他,是言行一致的“大写的人”。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我们永恒的骄傲。
赞扬的话:①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②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四、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选材精当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作为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他“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作者用了承接上文和领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在叙述时,作者选材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2.用语凝练,感染力强
文章虽以记叙为主,但作者注重对语言的锤炼,表达形象生动,字词凝练,句式整齐,感情浓烈,极富感染力。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时的认真,饱含赞美之情,极富感染力。
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
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夹叙夹议。第1、2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7段是对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叙述纲领,最后两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议论 )
(2)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抒情 )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 记叙 )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描写 )
2.本文运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_______和_________在说和做方面的主要事迹。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____________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_______与_______的照应。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下列句子中加彩的词语与“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一句中“消化"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吃不干净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B.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等。
C.要真正消化这些知识,需要经过认真思考。
D.营养专家说:青少年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体质下降。
(2).阅读短文,概括短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3).你能理解文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句子的深层含意吗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臧克家
第一单元
第2课 说和做
第二课时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已经了解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品读第二部分,重点学习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
学习目标
1.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重难点)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素养)
合作探究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过渡句
总起下文
总承上文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过渡的?有何作用?
品味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品味第二部分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选取了哪些事迹来写呢?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起草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革命者闻一多
合作探究
品味第二部分
3、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小声说
声音越来越大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表明其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和革命精神越来越无畏,体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层层递进
合作探究
品味第二部分
3、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中的“定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畏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
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决心之坚定
合作探究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
后者
他“作为革命者” 宣传革命道理,不仅要说,而且还要大声说。
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
不矛盾
不管是作为学者的“说和做”,还是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都是闻一多救国、爱国的具体表现。
合作探究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突出了他敢作敢为、不怕牺牲、不懈追求民主的伟大精神。
对比
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这段叙述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合作探究
6、第15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闻一多先生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大骂特务,作者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事实证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战士,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品质。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合作探究
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这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合作探究
8、试分析课文结尾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殉国,表明先生在“说”和“做”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合作探究
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1)语言描写。
②“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肖像描写。
(3)细节描写。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明确: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10、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
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潜心学术研究。
潜心研究
锲而不舍
卓越的学者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言行一致
英勇无畏
大勇的革命战士
救国爱国
明确: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样写,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1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的手法要求一面叙述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解释或评论。运用夹叙夹议手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观点和事件的紧密结合;(2)叙事要连贯,议论插入要自然;(3)议论要精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的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拓展延伸
墓志铭: 他,是严谨治学的学者;他,是无私无畏勇敢斗争的革命家;他,是言行一致的“大写的人”。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我们永恒的骄傲。
赞扬的话:①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②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的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拓展延伸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赏析:《老马》 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的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它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是实写,“一道鞭影”,展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拓展延伸
赏析:这首诗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这首诗歌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其笔触辛辣而细腻。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出与之决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朗上口,富于韵味。诗歌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拓展延伸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严谨治学、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选材精当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作为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他“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作者用了承接上文和领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在叙述时,作者选材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写作特色
2.用语凝练,感染力强
文章虽以记叙为主,但作者注重对语言的锤炼,表达形象生动,字词凝练,句式整齐,感情浓烈,极富感染力。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时的认真,饱含赞美之情,极富感染力。
写作特色
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
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夹叙夹议。第1、2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7段是对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叙述纲领,最后两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2)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 )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议论
抒情
记叙
描写
课堂检测
2.本文运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_______和_________在说和做方面的主要事迹。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____________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_______与_______的照应。
夹叙夹议
学者
革命家
行文
题目
首尾照应
课堂检测
对外宣传,让人知道
发表言论
参加演说,为民主欢呼
课堂检测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彩的词语与“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一句中“消化"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吃不干净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B.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等。
C.要真正消化这些知识,需要经过认真思考。
D.营养专家说:青少年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体质下降。
C
课堂检测
(3).你能理解文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句子的深层含意吗
(2).阅读短文,概括短文的中心意思。
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学者)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务实勤奋
谦虚淡泊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革命家)
正直无畏
敢说敢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