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种抗生素可以阻止tRNA与mRNA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据此判断,这种抗生素可直接影响细菌的
A. 多糖合成 B. 蛋白质合成
C. DNA复制 D. RNA合成
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3.自然选择可以作用于远缘物种使其变得外表极其类似,虽然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却适应了相同的环境,这种状况被称为趋同进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趋同进化是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得到相同选择的结果
C.物种A进化到物种M的过程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从而达到生殖隔离
D.发生趋同进化后形成的两个物种M和N的亲缘关系较近
4. 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C. 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 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5. 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A. 种群密度过小时,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1)”
B. 种群密度过小时,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D. 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
6.荔枝椿象是荔枝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啃食嫩叶、花穗和幼果,导致荔枝产量降低,通过采取多种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荔枝产量和品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影响荔枝椿象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
B.荔枝与荔枝椿象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C.荔枝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荔枝椿象属于次级消费者
D.荔枝椿象产卵初期引入平腹小蜂进行防控属于生物防治
7.研究者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根据以上资料可推断出
A. 谷氨酸不再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B. 谷氨酸可作为一种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
C. 光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D. UCA在细胞外液中转化成谷氨酸后参与神经调节
8. 某课题组研究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月季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见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Y浓度>Z浓度
B. X浓度>Y浓度
C. X浓度>Z浓度
D. X浓度抑制侧芽生长
9. 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有关食用大豆(或豆制品)对人体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会引起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降低
B. 大豆异黄酮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结合
C. 体内大豆异黄酮含量受到下丘脑调节
D. 可以缓解雌性激素水平低下者的症状
10. 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的接触、T细胞表面分子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以及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根据B细胞和浆细胞电镜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B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分化
B. 甲形成乙时遗传物质和膜蛋白发生了变化
C. 乙为浆细胞,可能来自B细胞或记忆B细胞
D. 乙中富含核糖体和内质网,但不能识别抗原
11. 一对外表和智力均正常的夫妇生出一名18-三体综合征的胎儿,对三人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丈夫染色体正常,图a表示妻子的18号染色体结构及其经减数分裂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图b表示胎儿的18号染色体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妻子和胎儿的染色体均发生了结构变异
B. 胎儿的18号染色体部分区段出现了三体
C. 妻子1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改变
D. 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0
12. 正常人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20 U/mL,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及II型糖尿病肥胖者与I型糖尿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对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对I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B. 非糖尿病肥胖者和II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不同程度下降
C. 若检测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出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后
D. 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高于II型糖尿病肥胖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52分)
1.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血液蛇毒破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等。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分析回答:
(1)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改变其通透性,血液中的物质渗入_________,导致被咬伤处肿胀、皮肤呈紫黑色。
(2)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__________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证实,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实验现象是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肌肉__________。
③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部位,研究人员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__________的功能。
④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2.药物A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细胞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1)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量________,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2)将H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D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如表,由数据可知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 mol·L-1 0 1 5 10 15 20
细胞存活率/% 100.0 98.21 97.85 97.12 96.87 96.24
(3)研究人员对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的设置应为________。
①单独培养的H细胞
②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
③混合培养的H细胞与T淋巴细胞④加入等量的D溶剂
⑤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凋亡率统计结果如上图,据此提出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一类RNA分子。下图表示细胞中lncRNA的产生及发挥调控功能的几种方式。
(1)细胞核内各种RNA的合成都以_________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
(2)转录产生的mRNA的____________决定了合成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该过程还需要的RNA有____________。
(3)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染色质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________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RNA分子结合,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4)研究发现,人体感染细菌时,造血干细胞核内产生的一种lncRNA,通过与相应DNA片段结合,调控造血干细胞的_________,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的数量。该调控过程对机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图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代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_______性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___________果蝇的细胞内。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___________(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胚胎死亡。
密码子序号 1 … 4 … 19 20 … 540 密码子表(部分):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①↓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C UUA…UAG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AAC:天冬酰胺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②↓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A…ACU UUA…UAG ACU、ACC:苏氨酸 UUA:亮氨酸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③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GA…UAG AAA:赖氨酸 UAG、UGA:终止密码子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5. 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使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分析图示可知,C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该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__________(填数字)。
(
图1
) (
图
2
)(2)发生过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3)恢复后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①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②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__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若向该生态系统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
(4)澳大利亚气候干旱而炎热,易发生森林火灾。研究发现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桉树能比其他植物抢先一步,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生机。桉树在森林火灾后更具竞争优势,与它有关的特性可能有______。
A.桉树油脂含量高,易燃;B.桉树恢复快,生长迅速;C.桉树的天敌较少;D.桉树的种子十分坚固,不易发芽,但大火燃烧之后,反而容易发芽;E.过火后,桉树很多枝干依然可以发芽,但其他多数乔木死亡或树根才可以发芽
根据桉树的特性分析,澳大利亚森林经常发生火灾,长此以往,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生物 第
2
页 共
3
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A C B A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52分)
1. (每空1分,共6分)
(1)组织液
(2) ① 动作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 不收缩
③ 突触前膜
④ 突触后膜
2. (每空2分,共10分)
(1)细胞 下降或不表达
(2)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
(3)③④ 药物A能促进淋巴细胞对H的杀伤能力(使癌细胞凋亡),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
3. (每空1分,共8分)
(1)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2)核糖核苷酸(碱基)排列顺序 翻译 tRNA和rRNA
(3)核孔
(4)分化 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
4. (每空2分,共12分)
(1)伴性遗传
(2)棒眼杏红眼、棒眼红眼 隐 棒眼红眼雌
(3)③ 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
5.(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6分)
(1)分解者 ①④⑩
(2)次生演替
(3) ①15%
② D+F 生物防治(1分)
(4)BCDE 下降(1分) 桉树会成为生产者中优势物种,植物种类减少:动物种类减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