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必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____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____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____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____,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素雅 契合 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
B.素雅 融合 独具匠心 休戚相关
C.素朴 融合 独具一格 休戚相关
D.素朴 契合 独具匠心 息息相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沉淀
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宋代素髹漆器沉淀出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
人追求的慢、雅生活。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
求慢、雅生活的态度。
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
追求慢、雅生活。
3.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正是从勇的“形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体化为一种气力之勇。中国古人在提出“气,体之充也”,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上超越性”,又使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人物,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
B.“勇”在我国道德伦理领域中首次出现的标志是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C.国人从“心”的角度来审视“勇”,这里“心”的哲学内涵是“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
D.我们肯定勇之气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可以在《说文》等书籍中找到
依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孔子等关于“勇”的论述事例,论证了中华民族在人类勇德建设中的贡献。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心性之勇、气力之勇的对比来诠释和论证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勇。
C.末段由历史回归现实,指出当今社会既有和平、文明的一面,也有灾难、困境的一面,警示性强。
D.文章先提出勇德的话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的结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于勇的思想内容方面,孟子延续了孔子,而宋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则在孔孟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B.孔子认为富贵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住各种考验,这些都以勇的“形上的超越性”为前提。
C.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及民族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很早就对美德做了理论阐释,所以勇敢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
D.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情形时,做出何种选择依然还在考验着每个人。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1题。
汪惟正字公理,幼颖悟,藏书二万卷,喜从文士议古今治乱,尤喜谈兵,时出游猎,则勒从骑为攻守状。父卒于军,皇侄寿王俾权袭父爵,守青居山。世祖即位,遂真授焉。中统二年,入朝,赐甲胄、宝鞍。三年,诏还巩昌。至元七年,宋人修合州,诏立武胜军以拒之。惟正临嘉陵江作栅扼其水道夜悬灯栅间编竹为笼中置火炬顺地势转走照百步外以防不虞。宋人知有备,不敢近。会丞相伯颜克襄阳,议取宋,惟正奏曰:“蜀未下者,数城耳,宜并力攻余杭。本根既拔,此将焉往!愿以本兵由嘉陵下夔峡,与伯颜会钱塘。”帝优诏答曰:“四川事重,舍卿谁托!异日蜀平,功岂伯颜下邪!”未几,两川枢密院合兵围重庆,命益兵助之,惟正夺其洪崖门,获宋将何统制。
十四年冬,皇子安西王北伐,而藩王土鲁叛于六盘,王相府命别速带领兵进讨,惟正为副。别速带不习兵,师行无纪,惟正为正部曲,肃行阵,严斥候,凡军政一倚重焉。进次平凉,简巩兵锐者八十人与俱,至六盘。土鲁先据西山,惟正分安西兵为左右翼,巩兵独居中,去土鲁一里许,皆下马,手弓。土鲁遣百骑突陈,惟正令引满毋发,将及,又命曰:“视必中而发。”于是矢下如雨,突骑中者三之一,余尽驰还,土鲁军遂走。安西王至,惟正迎谒,王历称其功。明日,大宴,赏以金尊杯、貂裘。王妃赐其母珠络帽衣,且曰:“吾皇家儿妇也,为汝母制衣,汝母真福人也。”诏惟正入朝,世祖推玉食食之,赐白金五千两、锦衣一袭,授金吾卫上将军、开成路宣慰使。十七年,迁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秦蜀中书省事,赐玉带。蜀土荐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避匿。惟正留意抚循,人便安之。二十年,进阶资德大夫。二十二年,改授陕西行中书省左丞。入觐上都,得腹疾,还至华州,卒,年四十四。谥贞肃。
(节选自《元史·汪惟正传》)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从文士议古今治乱 治:治理
B.会丞相伯颜克襄阳 会:恰逢
C.王历称其功 历:逐个,遍
D.蜀土荐罹兵革 罹:遭遇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卒于军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此将焉往 /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C.视必中而发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赏以金尊杯、貂裘 /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惟正临嘉陵江作栅 / 扼其水道 / 夜悬灯 / 栅间编竹为笼 / 中置火炬 / 顺地势转走 / 照百步外 / 以防不虞
B. 惟正临嘉陵江 / 作栅扼其水道 / 夜悬灯栅间 / 编竹为笼 / 中置火炬 / 顺地势转走 / 照百步外 / 以防不虞
C. 惟正临嘉陵江 / 作栅扼其水道 / 夜悬灯 / 栅间编竹为笼 / 中置火炬 / 顺地势转走 / 照百步外 / 以防不虞
D. 惟正临嘉陵江作栅 / 扼其水道 / 夜悬灯栅间 / 编竹为笼 / 中置火炬 / 顺地势转走 / 照百步外 / 以防不虞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汪惟正有治军理政才干的一项是
① 喜从文士议古今治乱,尤喜谈兵
② 诏立武胜军以拒之
③ 宜并力攻余杭。本根既拔,此将焉往!
④ 惟正夺其洪崖门,获宋将何统制
⑤ 迁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
⑥ 惟正留意抚循,人便安之
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惟正聪明过人,谈古论今。有时出游打猎,就部署跟从的士兵摆出攻守的阵势。他的父亲去世后,就临时承袭父亲的爵位,守青居山。
B.江惟正深受宠爱,屡受封赏。世祖授予他正式爵位,后入朝,赐甲胄、宝鞍、金尊杯、貂裘、白金、锦衣、玉带等,死后封谥号贞肃。
C.江惟正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丞相伯颜攻克襄阳,准备取宋,江惟正上奏建议合力攻打杭州。后来,江惟正攻下洪崖门,俘获宋将何统制。
D.江惟正带兵有方,治民有道。讨伐土鲁时,他整治军队,所有军政都倚重他;当蜀地百姓受到战乱之苦时,他安抚慰问,百姓才安定。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未几,两川枢密院合兵围重庆,命益兵助之。(3分)
(2)土鲁遣百骑突陈,惟正令引满毋发。(4分)
13. 在平定藩王土鲁叛乱过程中,江惟正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1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
出塞
王昌龄
骝马
③
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 (
送北征
裴让之
①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
②
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
[注] 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2)请就《送北征》首联中“惊”字的妙用做出鉴赏分析。(2分)
(3)你认为《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 (3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早岁那知世事艰,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你可曾走过乌蒙
戈 舟
人已在高原,心神却仍有些平原属性的恍惚。来程倒也顺利,清晨六点出门,航班落地昆明,转机,中午便到了昭通。
接机的朋友问:第一次来昭通吗?答:来过的,去年还来过。话说出口,心却是虚的。因为心里很难确凿地唤醒记忆,一切只仿佛似曾相识。在这空前的庚子年里,意识恍如都慢了一拍。
晚餐时,从昆明赶来的性能与潘灵到了。性能是多年的朋友了,说及后面几日的行程,他问我:上次来,去大山包了吗?是啊?去过了吗?我只能如实作答:好像我也记不得了。性能笑,说:去的地方多了,记忆就不那么好了。他总是这般宽厚,如果我真的这般健忘,便是对“边疆”的不敬了。可是我知道自己没有这般轻慢,于是,恍惚着,又多了些自责与懊丧。
我感到有些轻微的头痛。昭通海拔1920米。高吗?不算很高。低吗?也不算很低了。只能将自己的状态推诿给“高原反应”了。这很轻易,当然也有些草率,是“中央”腹地来人廉价的托词。
晚上躺在床上补课,资料上说:古往今来,对昭通最为传神与精准的文学性描述,出自伟人的那两句著名的诗“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不期然,心里竟将性能的那句问询置换成了这样的句子——你可曾走过乌蒙?
你可曾走过乌蒙?
像是一句天问。
接下来的日子,就在这句时时想起的天问之中,行走在高原吧,用脚,用眼睛和鼻子,用身心,去寻一个答案。
“边疆”的天空与山峦,这几日多被阴云和雨水笼罩,却全无“中央”腹地同样天气条件下的浑与昏,即便是阴云,也是透亮的阴云,雨水清亮,将灰色的高原洗得接近纯粹的灰色。靖安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国最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西魁梁子马铃薯种植基地——竟真的在山坡上写下了“洋芋帝国”这四个大字;海升苹果庄园——原来,中国的版图上不仅仅只有洛川苹果,静宁苹果;龙氏家祠,姜亮夫故居,彝族六组分支广场——乌蒙之地,遍布着的,是千年的民族史,是百年的风云激荡与文脉绵长。
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全然却都是新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经验与一知半解的知识,都在高原的行走中,被证伪,被修正,被廓清,让你重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轻浮,并重建起对于大地的理解——它曾经发生过什么,它正在发生着什么,它是如何地卓越。那作为背景的疫情,在大地的事实面前,成了涛走云飞的一个片段,而山河恒在,天地从来不缺乏从容的生气。
你可曾走过乌蒙?这句天问般的质询,在这样行走的日子里,便别具象征与启示的意义了。它对应着的,就是你的昏聩与恍惚,它是一个来自高原与边疆的垂问,同时,高标独具,也成为了一个方案。当世界身陷泥泞,当人身陷逼仄与狭隘的时刻,它足以成为一条让你去投奔的可靠的道路。这是地理意义上的道路,也是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
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国红军85年前就是这样前行的。
行程即将结束时,终于登上了大山包。于此,我也终于能够肯定地答复性能了:没有,我没有来过,非但上一次没有来过,上辈子一定都不曾来过。如此气象万千的所在,纵使我万般迟钝,领略过,也绝难遗忘。这是壁立千仞的山之所在,这是烟蒸雾绕的云之所在。它的瞬息万变,令我这久居“中央”腹地的人世界观都会随之动摇。经验里,自然几乎就是恒定的代名词,江河易色,从来都是一个跨度需要千百年的想象,但在这乌蒙山脉的大山包之上,前一刻雾霭缭绕,下一刻你便可以期待云开雾散,宛如换了人间。方生方灭,正是天地磅礴的伟力。
“深沉、邃密、博雅,刚健、笃实、光辉。”这是前日瞻仰姜亮夫先生故居时所见的一副对联。此时,我亦只能以这十二个字,来辨认眼中的世界。
——你可曾走过乌蒙?
(节选自《美文》2020年第9期)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将昭通称作“边疆”,自称“中央”腹地来人,既是对昭通地理位置的客观
表达,也带有来自中原腹地的高傲和强烈的优越感。
B.在高原行走,作者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却都是新的”,看似矛盾,实则
表达出自己对此了解之浅,以及对天地山河的崇敬。
C.走过乌蒙,作者得到一个“方案”,即当世界面临困难、人生走入困境的时候,
可以从乌蒙之地得到启示,那些困难和困境只是一个片段。
D. 在作者的经验里,自然几乎是恒定的代名词,江河易色需要丰富的想象,但在乌
蒙,自然却方生方灭,因为这里的天地具有磅礴的伟力。
E.作者将高原所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逐一加以介绍,并用简练的笔墨表达观感,是为了表现乌蒙之地是清新透亮和纯粹明亮的。
17. 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设问的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
18. 赏析文章倒数第二段的文字。(4分)
19.“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两句诗出自哪位伟人的作品?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两次提到“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用意。(5分)
20.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你可曾走过乌蒙”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六、(10分)
21. 以下是某位同学阅读曹雪芹《红楼梦》后,对部分故事情节所做的简要记述。现请你在答题横线处,就其所记对应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6分)
(1)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2)林黛玉来贾府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高兴。宝玉因见黛玉“眉尖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人摔玉。这场面惊坏了黛玉。
(3)一日午后,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4)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就有一件美事发生,只是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传报说秦可卿去世了,凤姐醒来惊出一身冷汗。
(5)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受托来到宁国府理事,她早就盘算清楚了宁国府管理不善的五大病症,因此来到宁国府便因人治事,对症下药。荣、宁二府的各种事物应酬虽然繁多,却被凤姐打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下一致赞誉。
(6)建造省亲园林“大观园”的浩繁工程终于完工,贾家上下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元宵之日,元春归宁省亲,见偌大园子内外如此豪华,便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22.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请就其中四个不得体处,对应地作出修正。(4分)
惊悉高一年级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从教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寒冬将至,请先生自求多福。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 第 2 页 共12页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C B D B C A C D C B
12.(1)过了不久,两川枢密院合兵围攻重庆,命令惟正增兵相助。
(2)土鲁派遣百骑前来冲击营阵,汪惟正命令拉满弓不要放箭。
13.①勇于担当;②严肃军纪;③挑选精兵;④指挥得当。
14.(1)B
(2)“惊”运用拟人手法,指关山吃惊,为全诗渲染了一派浓郁、紧张的战争气氛。
(3)参考:
①诗人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
②诗人用“冷月”“鼓声”等意象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
③“骝马新跨白玉鞍”,诗人善用侧面烘托,展示英雄的雄姿。
④诗人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⑤诗人选取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战后斩杀敌人血染战刀这两个战斗生活片段,烘托出战士的英雄形象。
15. (1)君子喻于义 (2)哀民生之多艰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海上明月共潮生 (6)中原北望气如山
16.A E
17.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奇心,同时,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18.结尾引用对联,增添了文采,也是作者的感受总结,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也应赋分】
19.毛泽东 文章两次引用,前一部分,为后文展开对乌蒙的描写以及表达行走乌蒙的感受做铺垫。后一部分,让文章主题更明确。
20.①“你可曾走过乌蒙”是由友人的一句问话引发,且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②围绕这条线索,文章描绘了走过乌蒙所见之景,以及触景生发的深刻感悟:当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就是中国红军85年前前行的道路。
③本文以此为标题,结尾在概括乌蒙之地深邃博大、气象万千的特点后,再次发问,前后呼应,启人深思,有余音绕梁之感。】
21. (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22. (1)“惊悉”是“听到消息后大受震动”的意思,此处使用不当,应改为“获悉”;
(2)“光临”是指他人来访,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
(3)“惠赠”是指别人赠予自己东西,不能用在自己给别人东西的语境,应改为“奉上”或“敬赠”更为得体;
(4)“先睹为快”是说自己殷切盼望,用在句中给老师看,不得体,应改为“斧正”“雅正”“指正”,以示谦虚,有礼。
(5)“自求多福”是“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的意思,结合语境,似改为“保重身体”类词语,才较得体。
23.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