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趣味视频《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吗?》。
【旧知回顾】什么是溶液?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食盐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吗?
【总结】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问题】氯化钠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那么氯化钠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1】在室温下,分别向盛有20mL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分别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实验1 实验2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现象
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总结与交流】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实验现象。
操作 实验1 实验2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结论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氯化钠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硝酸钾
【实验结论】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概念总结】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在定温定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又如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
【探究实验2】向探究实验1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再添加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再加15mL水,搅拌 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结论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溶液3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结论】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3】将探究实验1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搅拌,观察现象;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现象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结论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溶液3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结论】升高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4】将探究实验3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观察现象。
操作 冷却
现象 有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结论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减小
【实验结论】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总结与交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讲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当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者蒸发饱和溶液的溶剂时,常看到原来溶解的物质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个过程叫做结晶。而冷却热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称为降温结晶。
【过渡】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它的过程也属于结晶,是利用了蒸发溶剂来获得晶体的一种方法。
【讲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结晶的方法有两种:(1)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2)蒸发溶剂结晶。
【总结与交流】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美丽的晶体结晶的景象吧!
【交流讨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2】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氧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交流讨论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课堂小结】
一、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4.结晶及结晶的方法: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课堂练习】略
【板书设计】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定义
2.判断方法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结晶及结晶的方法
1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问题与讨论】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下,10g氯化钠或硝酸钾放入20mL水中,都有固体剩余,那两者剩余的固体量一样吗?氯化钠和硝酸钾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播放视频】《怎样比较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归纳与总结】判断两种固体物质溶解的多少时,需要限定的条件:
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限定相同质量的水。
2.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温度也有关系,所以必须确定在同一温度下。
3.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是不是达到饱和状态有关系,所以必须明确都要达到饱和状态。
【过渡】在化学上,人们常用溶解度这一概念来比较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总结与交流】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交流讨论】1. 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的意义。
(在20℃时,蔗糖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是203.9g。)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
20℃ 31.6g 100g 131.6g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人们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有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PPT】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人们常用下面的列表法来表示一些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看下面的资料。
【PPT】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过渡】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我们还可以利用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学生练习】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课本表格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交流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上分别查出四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25℃ 氯化钠 氯化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 33g 34g 38g 38g
85℃ 氯化钠 氯化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 37g 51g 68g 186g
【交流讨论】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出物质溶解度的哪些信息?
【总结与交流】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点所对应温度下的该物质的溶解度。
(2)交点的含义:表示交点所对应的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3)趋势:曲线的变化趋势表明了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的影响大小。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如硝酸钾;比较平缓的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5)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知识应用】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夏天时,温度高,水分蒸发后,氯化钠以晶体形式析出,得粗盐,这就是夏天晒盐。
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夏天温度高,它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冬天时,温度降低,它以晶体形式析出,沉于湖底,可打捞得到,这就是冬天捞碱。
【过渡】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汽水、碳酸性饮料、香槟、啤酒等)
【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总结】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系统地了解一下气体的溶解度吧!
【播放视频】《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交流讨论】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总结与交流】1.增氧机增氧;2.水流增氧等。
【课堂小结】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 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 g。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压强和温度。
【课堂练习】略
【板书设计】
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压强和温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