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22:48:56

文档简介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_______。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C.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D.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3.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盛 唐 之 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式。
C.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和音乐、舞蹈,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1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振赡流民 振: 振奋
B. 未尝有过 过:过错
C. 又重忤傅太后指 忤:违背
D. 以过近臣毁短光者 毁: 诋毁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是久而安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 唯恐其人之闻知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 言母以子贵 / 苟以天下之大
D. 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B.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 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C.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D.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选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朔日,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称既望。
D.《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4分)
(2)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3分)
13.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4分)
14.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B.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
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
(2)本诗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吾与点也!”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4)________________,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汤显祖《游园》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文本一
太 阳 鸟
苏景文
“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
“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
“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
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
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
“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
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
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
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
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
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
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
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
在一棵巨大、伞形的大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
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
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
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
“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
班长说:“我喜欢。”
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翻过这个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学校。”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哦——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
“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悦。
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
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班长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
文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全篇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跋涉的局部尽显读者眼底。
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跳跃。”这句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太阳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我”躺在担架上“看见”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甚至舍生忘死。这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也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注]苏景文,获第三届深圳红棉文学奖佳作奖(小说组),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奖(长篇小说)。《太阳鸟》入选中国作家网2019年精品文选集《灯盏》,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1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抓住刘文俊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刻画了他受伤后虚弱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战争的残酷。
B.文敏、张志良、谢润发等是小说刻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中透露出战争时期青年的热血、担当和情深义重。
C.国文教员张志炫和校长带领学生在战火纷飞中撤离,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D.小说结尾,刘文俊之所以“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主要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
17.下列与文本一、二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了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通过片段性的镜头展现故事的发展,这也是本小说的特色之一。
B.文本一创作于和平时代,通过对群像的描绘,展现了战争时期学校艰难的生存状态,给人启示,让人警醒。
C.文本一中的“太阳鸟”和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都有象征的意义,都承载着作者想要赞美的精神品质。
D.文本二介绍了《太阳鸟》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简介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鸟》这篇小说。
18.文本一小说中的“太阳鸟”形象十分突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太阳鸟”在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5分)
19. 文本二中提到“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请分析小说中哪些细节闪现了诗情以及这些诗情描写的作用。(6分)
20.文本二的作者认为“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作者的这个评价论断,你持有怎样的态度?请简要陈述。(5分)
六、(10分)
21. 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2公斤土壤。很多网友十分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在央视新闻中,专家为此解释到,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请你就《乡土中国》有关内容,解释网友为何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6分)
22.请仿照划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4分)
天下的父母啊!请为你的孩子留下一笔真正的财富吧!山珍美味吗?不,那也许会让他们饿得头昏脑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财富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种 “克敌制胜”的本领,一把能够独立撑开的伞,正如蒲公英的妈妈给予子女的馈赠。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里,尽其可能地抓了一把榛果。他把手收回来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抽出来,急得大哭。旁边有人劝他说:“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你的手就很容易从瓶子里出来了。你得知足啊!”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能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见了好处,只想占有,不想后果,到最后常常是得不偿失。
对此,你也许有类似的经历,或有了自己的认识。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 第 2 页 共12页高三语文期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A B C B A A C B C D
12.
(1)孔光因为成绩优异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仪标准,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
(2)(孔光)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臣子的大罪。
13.
①皇帝认为傅嘉诋毁、诬告孔光;
②皇帝认为傅嘉是奸臣,颠倒是非、欺君罔上、结党营私。
14.
(1)D
(2)尾联表现出诗人的晚年生活,不知道能把心事“向谁论”,只有江上蝉鸣的声音“空满耳”,由此,可以看做是诗人孤独、寂寞情感的真实写照。
15.
(1)夫子喟然叹曰 (2)樯橹灰飞烟灭 (3)兰泽多芳草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6.D 17.A
18.
①“太阳鸟”是小说中的线索,它贯穿在流亡师生走出困境的整个历程中。
②“太阳鸟”富有象征意义,它是希望、光明、自由的化身,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并激励他们一直走下去。
19.
①对“太阳鸟”的描写——“太阳鸟”在花海中唱歌跳跃,像燃烧的火苗,画面优美,充满诗情。
②对汗珠的描写。充满诗意地将其比作“小小的透明的花”,联想丰富且美好。
这些富有诗情的细节弱化了困境,使转移途中的苦难变得缥缈、轻盈和美丽,衬托了流亡师生们坚强、美好的精神,成为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
20. 略
21.
(1)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泥土生存的人才最能明白泥土的可贵;
(2)种地的习惯一直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到牧区、西伯利亚,还是飞上月球,中国人都关注着土壤能否种地;
(3)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依旧关注月壤的“种地”功能。
22.绫罗绸缎吗?不,那也许会让他们变得衣衫褴褛;
万贯家私吗?不,那也许会让他们穷得一无所有。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