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给下列加线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A.竟然 B.抄近 C.径直 D.拐弯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人类存在的痕迹
B.云好像绣上去般精致清盈,碧绿草场绵延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C.这位少年在看到榜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高采烈,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不甘与惊呀
D.在太阳露出半个脸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他们的门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4.读《社戏》,月夜行船一节中写孩子划船的动作,作用是( )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撑船技巧的熟练和敏捷。
B.表现出少年们勤劳、能干的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二、语言表达
5.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 。
三、填空题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dàn 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2)那老旦当初还只是duó 来duó 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3)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zhào 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4)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guī xǐng 了。
7.读《社戏》,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 ,那 ,那 ,那 ,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的对 向往,抒写了自己对 的热爱(用偏正短语概括)。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
8.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
②详写的是:
③略写的是: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社戏 鲁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联系选文谈谈你对阿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3)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 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 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给下列加线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A.竟然 B.抄近 C.径直 D.拐弯
【答案】C
【解析】径:径直。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人类存在的痕迹
B.云好像绣上去般精致清盈,碧绿草场绵延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C.这位少年在看到榜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高采烈,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不甘与惊呀
D.在太阳露出半个脸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他们的门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致”应写作“至”;B选项中“清” 应写作“轻”;C选项中“呀” 应写作“讶 ”,要留心同音字。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辨明分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可用排除法,从所给关联词看第一空”但“、”可“都是转折关系。第二空应填“却”。排除D项。第三空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所以填”因为“,排除A、C项。第四空前后两个句子,因为转折关系,应填”然而“,由此便可选出B项。故答案为:B。
4.读《社戏》,月夜行船一节中写孩子划船的动作,作用是( )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撑船技巧的熟练和敏捷。
B.表现出少年们勤劳、能干的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答案】D
【解析】注意本题各项表述都在似错非错之间,ABC三项均言之成理,却各自从一个方面说,不全面。
二、语言表达
5.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 。
【答案】白云如同点点风帆;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仿照“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即可。
三、填空题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dàn 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2)那老旦当初还只是duó 来duó 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3)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zhào 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4)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guī xǐng 了。
【答案】(1)惮
(2)踱;踱
(3)棹
(4)归省
【解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惮”易错写成“禅”。(3)“棹”易错写成“悼”。(4)“省”易错写成“行”。书写时应注意。
7.读《社戏》,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 ,那 ,那 ,那 ,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的对 向往,抒写了自己对 的热爱(用偏正短语概括)。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
【答案】豆麦的清香;起伏的连山;几点渔火;仙境般的戏台;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劳动人民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描写”,即可了解前四个“那”是要求概括文中景物和场面描写的内容,根据要求“偏正短语”即“精彩的表演”的示例来概括,顺序不能颠倒。根据“向往”“热爱”两词可知最后两空要从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来概括,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即可。
8.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
②详写的是:
③略写的是:
【答案】G,F,C,B,A,D,E;C,B,A,D;G,E,F
【解析】通读全文,梳理文意后,即可判断出主要情节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情况。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社戏 鲁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联系选文谈谈你对阿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3)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 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 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1)淳朴、憨厚、无私。
(2)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蹿”,使人想到船行之快,表现少年高超的驾船技艺。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烘托了少年的勃勃英姿和高超技艺。
(3)B
【解析】(1)阿发在偷豆时主动要求偷自家的,是一个憨厚无私、先人后己的纯真农村男孩。
(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少年们划船技艺的高超。
(3)小说的标题为“社戏”,虽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但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平桥村的村民,主要想通过此来表现平桥村民的淳朴,表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答案B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