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船山英文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船山英文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9 11:39:51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吋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金杖以及“撞脸”奥特曼的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制作年代
距今约3000年至3200年),显示出与中原文明孑然不同的特征,但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
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背铜神树的夔龙纹等,又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
这表明商周时期
人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
B存在长距离文化交流
C.青铜器富有生活气息
D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2.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今河套平原一带)
秦始皇在此地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并从中原地区迁来大量人口。这些举措
A阻断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B消除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
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埋下了边疆武将割据的隐患
3.随着陶潜《桃花源记》的创作,历代文人到湖南寻访桃花源井吟诗渐成潮流南朝诗人徐陵的
《山斋一诗被认为是最早的“桃源诗"之一,该诗云:“桃源惊往客峤断来宾。复有风云
处,萧条无俗人由此可知南朝时的“桃源诗”
A.隐含着改良政治的建议
B继承了《诗》的识谏传统
C重在揭示当地民生疾苦
D寄托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4.表1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关于赋税的部分言论。据表可知唐代中后期
表1
人物
言论
第五琦
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唐宪宗
天宝以后,戎事方股,两河宿兵,户赋不人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王式
国家用度尽仰江惟,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
A.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凸显
C中央集权体制逭遇挑战
D.政府而临严重财政危机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2-12-29C·
5唐宋八大家提出并发展了儒学的道统说以孟子承孔子之正道,他们通过解读孟子对儒学经
典义理进行深度探求;他们对佛、道两教的态度逐渐由情绪激烈的反对走向理性平和的辩
论。这从侧面表明,唐宋时
A.正统思想频繁更替
B.三教合流基本实现
C.儒学逐渐走向复兴
D.文人颠覆汉儒传统
6.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
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
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A.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
B.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
D.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7.1896年10月,上海某英文报纸在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
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中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
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外国媒体对这一条约的披露
A.加深了慈禧对洋务派的疑惧感
B阻碍了“三国干涉还辽”进程
C反映出部分外国人同情维新派
D剌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伤各省重视农业,“劳来(以恩德招之使来)农民”,
其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对新政府认同度较高
B.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所有制
C.孙中山对农村流民较为关注
D.农业政策以民生主义为指导
9.1934年6月30日,中央苏区中央组织局及人民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报刊,发出了《关于粮
食动员的紧急指示》,“24万担借谷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瑞金市区的粮食供应紧张
B.中央红军对战略转移的筹备
C.中央苏区商品交易的活跃
D.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10.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
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
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
这种现象的出现
A.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B.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
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11表2所示是新中国重要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中有关教育事业发展宗旨的表述。这反映出
新中国教育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22-12-291C·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变化:由传统的“朝贡外交”(宗藩外交)体制转向近代的“条约外交”体制。(3分)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分,答出三点即
原因:“中国方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包容性
不断提高;中国外交政策
调整(积极
联合国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
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密切了各国的联系。(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同点:注重个性;强调智育;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两点即
特点:继
性;启发
唤醒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丰富了启蒙思想的理论体
了人文精神;为现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
济的发展。(2分)
食物类
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
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
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

经济作物传人中国
推动了农村
商品化
变。玉
产农作物
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
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8分
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
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

定程度上推
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2分)
原因: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正统性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

文观测的准确性,推动了天文学进步;有和
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
21.(1)条件: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东
持抗战;国民
不抵抗
东北;苏联
本关
东军主力。(2分答
X《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的规定(英美等国希望中国东北由国民政
释放和平诚意(为减小重庆谈判的阻力);苏联方面的压力及合理
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避免了东北地区矛盾升
维护雅尔塔体系;有利
积蓄和发展革命
定程度上加
共与苏联
战略沟通
赞比亚人民获得独立
了非洲的独立、团结和一体化;塑
作的榜样;扩大了新
国的国际影
(2)原因: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有利环境;非洲人民的觉
界开始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翁达的不屈意志和坚持奋斗。(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参考答案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解析
析】本题考

格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文明点既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具有融合性(共通
元素,这表明当
2.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
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朝在收复的边疆地区
移民实边等措施,这强化了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管控,巩固了国家统
C项
除A项;这些举措并不能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故排除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析】本题考查桃源诗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材料中的桃源诗,反映出对自然
桃源诗的特点,故排除
析】本题考查
的经济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
镇割据,中央政
作依赖江淮地区的赋税
大运河是沟通长安
等政治中心和江淮地区的大动脉故选B项;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
故排除
C【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析历史现象

化,体现
自信的增强,故选C项;唐宋时期
儒家思想
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民间抗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员能力,故选A
均不符合史实,故排
D【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中俄密约》规定,中国遇到战事,俄国军舰可以进入中国所有口岸。这些条款的披露,既会导致其他列
的脚步,故选D项;当时洋务
破产,慈
禧对洋务派不存在疑惧,故排除A项;当
涉还辽”已经实现,故排除B项;材料
维新派无关
改排除C项
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
政府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孙
加大对农
抚力度,稳定农业
这体现了孙中山对清末及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产生的流民较为关注
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对新政府的态度,故排除A项
材料
息不符,故排除;材料
未体现民生主
战略转移,考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

历时半年多仍未打退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从而陷入被动,中共中央积极筹划战
略转移,以多种方式筹集军粮,故选B项;粮食动员主要是筹集军粮,并不是保障市民生活需要,故排除
项:C项与材料
除;材料没有体
解析】本题考
时期的重庆文艺创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知识分析历史
象的能力。抗战时期,重庆文艺创作的活跃振奋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大后方群众的抗战意志,故选
信息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
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我
同表述,这表明随着社会的
我国不
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方针政策,故选B项;教育
态对教
C、D两项与材料信息明
不符,故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经济和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历史·参考答案解析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