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5课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其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
彼得一世
(1672-1725)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1796)
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
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阻碍;社会矛盾尖锐
一、革命之源——最弱的帝国主义
Q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革命前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材料一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二:一战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表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革命之源——革命的催化剂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开展工人运动。
▲1895年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900年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一、革命之源——列宁主义的形成
Q2:阅读教材P89第二段,思考列宁为俄国革命做了哪些准备?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教材P89学习聚焦
一、革命之源——列宁主义的形成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由于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选集》
多国胜利论
发达的工业和生产力
一国胜利论
俄国处于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敌人力量弱小,革命能获得胜利
列宁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革命之源——列宁主义的形成
Q3:对比材料,指出两者的观点有何区别?
Q4:列宁主义是否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请说明理由。
1917.3
二月革命
1917.4
《四月提纲》
1917.7
“流血事件”
1917.11
“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经过
狭义: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推翻临时政府的革命
广义:1917年俄国爆发的一系列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一、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9-90,按时间顺序梳理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
1917年3月8日 游行示威
(2)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偶然性
二、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工兵代表
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材料: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 “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原人教版高中教材P147页
(掌权)
没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Q5:二月革命后,人民要“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诉求实现了吗?
查封《工人之路报》! 镇压和平游行! 数百人被杀! 列宁遭通缉!
1917年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的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
两个政权并立局面消失,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2)《四月提纲》指明方向
一、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4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四月提纲》
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动
(3)七月事件抛幻想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一、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结果
1917年11月8日通过,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法令》
1917年11月8日颁布,退出战争,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
在全国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颁布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普建苏维埃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愿望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教材P90学习聚焦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二、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欧文 圣西门 傅立叶
《共产党宣言》 十月革命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第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二、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罗斯帝国(薄弱)
1917年 苏维埃俄国
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十月革命为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条件;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二、革命之夜——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结果
内战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允许私有企业有一定的发展;租让制
赢得内战的胜利 损害农民的利益
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干涉苏维埃政权
1.列宁的探索(1917-1924)
三、革命之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梳理两种经济政策的内容。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为什么能使苏俄打赢内战?
(2)如何理解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是错的?
(3)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4)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余粮收集制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保卫苏维埃政权
小农国家生产力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
恢复贸易,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生产积极性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生产力要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阅读P92学思之窗,思考以下问题:
三、革命之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形成的德日两大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更使苏联感到战争的逼近……斯大林告诫:“现在又像1914年那样……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
2.斯大林的探索(1924-1953)
列宁事业的继承者斯大林,俄语中的意思是“钢铁般的人”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模式
经济: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三、革命之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8-1932年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1937年 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到1937,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权……
排斥市场……
适度放权……
利用市场……
高度集权……
排斥市场……
?
三、革命之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肩负的
责任
历史的追问: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4)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三、革命之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