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1 13: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逃难者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⑴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⑵“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⑶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
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⑷“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鲁迅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民族魂”——鲁迅课前准备 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jǐ 诓骗kuāng 怀古伤今 阅读思考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信“地”
信“物”
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他信力 文中列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思考题研讨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
第3—5段,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直接反驳
第6—8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间接反驳问题 探 究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
2、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课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但这事实只是部分事实,所以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以偏概全。毕
升李时珍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陈
涉岳
飞文天祥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王安石屈 原玄 奘谭嗣同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中国历史上大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在欣赏品味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欣赏品味 揣摩下列加横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辩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诚信
正方:中国人失掉了诚信
反方:中国人没有失掉诚信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组合,人人参与。辩论双方主要从课文中寻找支撑己方观点的依据,也可从课外寻找依据。男女擂台赛小 结2、反驳的方法和技巧3、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1)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2)驳论文中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1、感悟鲁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自信力拓展延伸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
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