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小诗打给的月夜图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讲授: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很少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教师范读诗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齐读诗文,注意语气语调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巡视指导 组织各小组背诵诗文,采用各种形式。 教师肯定学生的背诵速度。 我们熟读并背诵了诗文,并大致理解了诗意,现在进一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探究如下问题: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教师总结: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学生举手发言,预期: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认真倾听教师范读,听准节奏和读音 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大声朗读诗文,把握内容 各小组齐背或派几名代表背诵,形式自定。 学生细细品读,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预期引导:诗中描述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高树与“我”并排站立,构成了美的意蕴……
2.诗歌摸摸意象及营造的氛围分析 3.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诗句 4.诗中“树”的象征意义,我的精神,我与树之间关系的探究 5.结合写作背景,谈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6.探究诗歌的主旨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教师总结: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句诗? 教师讲解: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实。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教师总结:“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象征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总结: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学生通过朗读,尝试回答,预期引导: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一株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小组讨论分析:“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学生默读,品味,预期引导: 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总结本课 1.美的诗还需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象着刚才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2.背诵并默写诗文。 学生朗读诗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小组互背互考,完成背诵和默写任务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霜风 明月 高树 与树并立 独立自主 个性解放 追求自由
2 / 2月夜
【学习目标】
1.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学习过程】
一、前置思考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朗读诗歌,试着标注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5.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精炼反馈】
1._______________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__________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3.《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这种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