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后作业
一、单选题
1.(2021 海丰县模拟)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增长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B.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出行的方式发生巨变
2.(2021 涧西区模拟)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的时装发展引领世界潮流
B.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D.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物质匮乏,孩子们没有衣服穿
3.(2021 镇平县模拟)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
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B.民众的消费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
4.(2021 高州市模拟)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Kentucky Fried Chicken(KFC)、Inter﹣net、High﹣Speed﹣Railway(高速铁路)等新词汇,出现这些新词汇的背景是( )
A.“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一国两制”的推行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2021 江西模拟)关于掌握时间,我国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6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移动电话机)。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
A.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C.我国科技发展迅速
D.我国人民作息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
6.(2021 青岛一模)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消费发生巨大变化,从凭票证购买到用手机扫码在无人货架自助购买。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7.(2021 安阳县模拟)今年防控新冠肺炎期间,人们一时主要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工作、娱乐、购物。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B.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C.技术革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D.人们生活过度依靠网络技术
8.(2021 汝南县模拟)20世纪60年代,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衣服一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年轻人越穿越少,喜欢穿破洞的牛仔裤,人们着装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对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服装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受到了政治局势的影响
④受到了设计能力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021 利辛县模拟)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0.(2021 阳信县模拟)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如今,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灾慈善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影响中国社会风尚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生活条件的改善 D.卫生知识的普及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过去,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现在,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二: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吃饭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中的“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界限是什么?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人们哪种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材料一中出现“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材料二中“现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12.(2021 河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或遇到什么着急的事情,想联系到远方的亲朋好友,一般是写信或发电报。当年电报也不是随便发的,一般都是在最为紧急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而且电报的电文都是按字收费,需要用最少的字将意思表达完整。书信邮递,仍旧是人与人之间非常普遍的联系方式。那时候,电话可是奢侈品。上世纪90年代,一些寻常百姓家才开始安装固定电话。后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有人值守的公共电话亭,以及无人看管的磁卡话机。
材料二 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从刚开始的接打电话,到后来传输信息、图片,到现在人手一部,可视频通话可语音可上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工具发达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她说,现在城区,许多地方wifi信号全覆盖,大家享受零距离智慧生活,即使是远隔重洋,微信一个拨号,对方的声音、样子就能立刻出现在面前。
材料三 通信工具的发展变迁也是新中国成立 70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一个缩影,通信工具的变迁不仅标志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且也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历程。
﹣﹣以上材料选自三峡都市报:《万物互联已到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用表格形式概括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或通信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新中国通信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C
3.C
4.B
5.B
6.C
7.A
8.C
9.B
10.A
二、材料分析题
11.(1)以改革开放为界限;材料一反映的是衣的变化,材料二反映的是食的变化。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3)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
12.(1)
(2)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
(3)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科技改变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