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不求甚解”的原意,懂得读书要“会意”。
2.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
3.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学会全面分析说理。
【教学重点】
了解“不求甚解”的原意,懂得读书要“会意”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文章中的有一些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还提到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能弥补人精神的缺陷。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读书呢?怎样选择书来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或许我们从中会有所启发。
二、解题
题目是“不求甚解”。
问题设计:有谁能告诉我,现在人们怎么理解这条成语?
明确:“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文章中作者对这一成语新解,作了辩证、全面地分析。
三、作者简介
马南邨,是作家邓拓写《燕山夜话》专栏时的笔名。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邓拓先生留下大量散文瑰宝,尤以杂文成就最高。在他代表作《燕山夜话》中,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老舍先生读后也盛赞他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
四、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用笔勾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独特认识。
2.问题设计:
(1)对“不求甚解”,一般人的认识误区是什么,作者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什么观点?
(2)作者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有何用意?
(3)“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区别?
五、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论证思路
讨论:
1.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
②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③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与以往的议论文有何不同?
明确:驳论
3.思考: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作业布置】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 ②“班门弄斧” ③“滥竿充数”
要求:采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进行成语新解。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提示:“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5 / 5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了解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难点】
1.能够分析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二、阅读感知
1.《不求甚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不求甚解》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3.“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6.文本探究(先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7.语言品析(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三、拓展迁移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2.请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
②“班门弄斧”
③“滥竿充数”
3.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4.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