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4 18: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语文试题
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框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淬毒cuì 变徵zhǐ 瞋目chēn 切齿拊心fù
B. 簸箕 jī 杀戮 lù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
C.鲰生zōu 彘肩zhì 创伤chuàng 人为刀俎zǔ
D. 踯躅zhí 箜篌hòu 目眦尽裂zì 否极泰来fǒu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义正辞严 再接再厉 永往直前 不共带天
B.前仆后继 面面俱到 因才施教 一筹莫展
C.礼上往来 发人深省 卧薪尝胆 任劳任怨
D.背信弃义 艰苦卓绝 明察秋毫 怨天尤人
3.下列各句中加框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B.老干部合唱团的同志们风华正茂,表演起来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C.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秦始皇的焚书之举及其对诸子百家的禁锢,造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沉闷
局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B.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今年1月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C.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D.比赛中有很多实力弱的球队战胜强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坚持到底、士气高昂,不到最后一秒钟不罢休的顽强信念。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介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氓》就是选自《诗经·小雅》的作品,诗中重章叠句的特点非常明显。
C.《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代萧统所作,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诗作具有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钟嵘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D.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题目中,大堰河是艾青保姆的名字。艾青在诗中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大堰河深沉的爱。
二、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6-9题。共10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困难
C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确实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7、下列句子中,按用法把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④ 为之奈何
⑤ 夜驰之沛公军
⑥ 愿足下更虑之
⑦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A ①④⑥/②③⑦/⑤ B ①⑥/②③④/⑤⑦
C ①④⑤/②③⑦/⑥ D ①②/③⑤/④⑥⑦
8、从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此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阅读诗歌,完成10-12题,共7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行道迟迟中“迟迟”指很晚。
B.“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指战事。靡盬,没有休止。盬,ɡǔ。遑,空闲时间。
启处,指坐下来休息。
C.“雨雪霏霏”这里指雨和雪下得很大。
D.“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牡,雄壮的母马,“翼翼”,成语有“小心翼翼”。象弭,指
末端用象骨装饰的弓。鱼服,指有鲨鱼皮做成的箭袋。
11.前三节在章法上采用重章叠句。通过薇的“作”“柔”“刚”的变化,暗示了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3、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24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沁园春 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 。 《沁园春 长沙》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沁园春 长沙》
(4)撑着油纸伞,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雨巷》
(6)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 《雨巷》
(7)我挥一挥衣袖, 。《再别康桥》
(8)撑一支长篙, 。 《再别康桥》
(9)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10) ,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11)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12)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13) ,靡有朝矣。 《氓》
(14)淇水汤汤, 。《氓》
(15) ,不思其反《氓》
(16)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17)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
(18) ,悠悠我心。《短歌行》
(19)周公吐哺, 。《短歌行》
(20) ,去日苦多。《短歌行》
(21)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4)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5 题 (共7分)
⑴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他受到了吸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试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而应该是一位隐者。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情怀,而为了生计天天打鱼砍柴的渔夫却很难有这样的情调。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真实身份了。
⑵《桃花源记》还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的奇异经历。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因此,就人物原型而言,“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如果一定要说他“以捕鱼为业”的话,那也只能意味着他是“以捕鱼作为平生的志业”,也就是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过是一种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当然,这种文学托词是建立在我国文学传统之上的。
⑶“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画廊中十分常见的形象。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纷飞的酷寒天气里,钓鱼很难有什么收获,徒受寒冻。然而,一位执着的渔翁却驾着一叶孤舟,顶风冒雪,寂然凝坐,独钓于寒江之上,这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再如李煜的《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作品中的“渔父”寄托着诗人的情志,靠捕鱼谋生的人岂能如此潇洒、如此自由?当然,柳柳州和李后主皆生于陶渊明之后,陶渊明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无缘寓目的。但是,其作品中“渔人”的形象特征确实可以相互印证。
⑷《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这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取材于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心态如出一辙。
B.“武陵人捕鱼为业”只是陶渊明隐藏自己深厚社会背景的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C.柳宗元《江雪》和李煜《渔父词》中的“渔翁”和“渔父”形象都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D.历史人物的原型与文学传统形象的融合,体现了《桃花源记》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15.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4分)

六、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17 题(共7分)。
(1)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2)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3)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4)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5)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我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过瘾。
C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感。
D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E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好感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17、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3分)



七、作文(30分)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7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题
高一语文试卷答题纸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得分
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择每题2分,共6分,9题4分,共10分。
题号
6
7
8
得分
答案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阅读诗歌,共7分。
10.( )(2分)
11.
(2分)
12. (3分)
四、13、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五、现代文阅读共7分
14( )(3分)
15

(4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7分
16( )( )(4分)
17

(3分)
七.作文(30分)(不少于700字)






200



400



600

700

800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语文试题
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框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淬毒cuì 变徵zhǐ 瞋目chēn 切齿拊心fù
B. 簸箕 jī 杀戮 lù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
C.鲰生zōu 彘肩zhì 创伤chuàng 人为刀俎zǔ
D. 踯躅zhí 箜篌hòu 目眦尽裂zì 否极泰来fǒu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义正辞严 再接再厉 永往直前 不共带天
B.前仆后继 面面俱到 因才施教 一筹莫展
C.礼上往来 发人深省 卧薪尝胆 任劳任怨
D.背信弃义 艰苦卓绝 明察秋毫 怨天尤人
3.下列各句中加框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B.老干部合唱团的同志们风华正茂,表演起来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C.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秦始皇的焚书之举及其对诸子百家的禁锢,造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沉闷
局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B.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今年1月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C.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D.比赛中有很多实力弱的球队战胜强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坚持到底、士气高昂,不到最后一秒钟不罢休的顽强信念。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介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氓》就是选自《诗经·小雅》的作品,诗中重章叠句的特点非常明显。
C.《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代萧统所作,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诗作具有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钟嵘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D.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题目中,大堰河是艾青保姆的名字。艾青在诗中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大堰河深沉的爱。
二、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6-9题。共10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困难
C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确实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7、下列句子中,按用法把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④ 为之奈何
⑤ 夜驰之沛公军
⑥ 愿足下更虑之
⑦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A ①④⑥/②③⑦/⑤ B ①⑥/②③④/⑤⑦
C ①④⑤/②③⑦/⑥ D ①②/③⑤/④⑥⑦
8、从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此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阅读诗歌,完成10-12题,共7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行道迟迟中“迟迟”指很晚。
B.“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指战事。靡盬,没有休止。盬,ɡǔ。遑,空闲时间。
启处,指坐下来休息。
C.“雨雪霏霏”这里指雨和雪下得很大。
D.“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牡,雄壮的母马,“翼翼”,成语有“小心翼翼”。象弭,指
末端用象骨装饰的弓。鱼服,指有鲨鱼皮做成的箭袋。
11.前三节在章法上采用重章叠句。通过薇的“作”“柔”“刚”的变化,暗示了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3、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24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沁园春 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 。 《沁园春 长沙》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沁园春 长沙》
(4)撑着油纸伞,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雨巷》
(6)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 《雨巷》
(7)我挥一挥衣袖, 。《再别康桥》
(8)撑一支长篙, 。 《再别康桥》
(9)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10) ,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11)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12)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13) ,靡有朝矣。 《氓》
(14)淇水汤汤, 。《氓》
(15) ,不思其反《氓》
(16)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17)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
(18) ,悠悠我心。《短歌行》
(19)周公吐哺, 。《短歌行》
(20) ,去日苦多。《短歌行》
(21)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4)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5 题 (共7分)
⑴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他受到了吸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试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而应该是一位隐者。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情怀,而为了生计天天打鱼砍柴的渔夫却很难有这样的情调。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真实身份了。
⑵《桃花源记》还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的奇异经历。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因此,就人物原型而言,“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如果一定要说他“以捕鱼为业”的话,那也只能意味着他是“以捕鱼作为平生的志业”,也就是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过是一种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当然,这种文学托词是建立在我国文学传统之上的。
⑶“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画廊中十分常见的形象。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纷飞的酷寒天气里,钓鱼很难有什么收获,徒受寒冻。然而,一位执着的渔翁却驾着一叶孤舟,顶风冒雪,寂然凝坐,独钓于寒江之上,这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再如李煜的《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作品中的“渔父”寄托着诗人的情志,靠捕鱼谋生的人岂能如此潇洒、如此自由?当然,柳柳州和李后主皆生于陶渊明之后,陶渊明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无缘寓目的。但是,其作品中“渔人”的形象特征确实可以相互印证。
⑷《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这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取材于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心态如出一辙。
B.“武陵人捕鱼为业”只是陶渊明隐藏自己深厚社会背景的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C.柳宗元《江雪》和李煜《渔父词》中的“渔翁”和“渔父”形象都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D.历史人物的原型与文学传统形象的融合,体现了《桃花源记》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15.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4分)

六、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17 题(共7分)。
(1)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2)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3)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4)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5)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我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过瘾。
C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感。
D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E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好感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17、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3分)



七、作文(30分)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7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题
高一语文试卷答题纸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得分
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择每题2分,共6分,9题4分,共10分。
题号
6
7
8
得分
答案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阅读诗歌,共7分。
10.( )(2分)
11.
(2分)
12. (3分)
四、13、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五、现代文阅读共7分
14( )(3分)
15

(4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7分
16( )( )(4分)
17

(3分)
七.作文(30分)(不少于700字)






200



400



600

700

8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