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0 00: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苏轼
江城子
☆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目录
走进苏轼

文本解


合作探究

比较鉴赏


才子苏轼
1
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并称为“ ”。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苏黄
苏辛
唐宋八大家

2
文本解读


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mǎo):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凄婉哀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朗读辨境整体感知
“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 ”
----陈师道(宋)
凄婉
哀伤
整体感知
本词题为“记梦”,词人围绕“梦”是怎样展开内容的?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如梦――梦后
记 梦
梦前思量—— 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合作探究
3
1.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2.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
面,鬓如霜”呢?
3.假如你是导演,在拍摄“梦中相见”这场戏时,对比相拥而泣、互诉
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4.“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你觉得哪种更意蕴深长,为什么?一、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遍植矮小
松树的山冈,便是你年年为我柔肠寸断的地方。二、一想到在无数个明
月之夜,你独自长眠于这遍植松树的山冈上,我便伤心断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亡妻王氏墓志铭》
1、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2、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思念,而是不必思,不敢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却为何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背景回顾:
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氏卒于京师。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此词作于1075年)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身陷于政治漩涡之中,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历经外任、左迁,历尽苍桑,
备尝艰辛。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假如你是导演,在拍摄“梦中相见”这场戏时,对比相拥而泣、互诉
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更喜欢哪种表现?为什么?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假如你是导演,在拍摄“梦中相见”这场戏时,对比相拥而泣、互诉
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更喜欢哪种表现?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你觉得哪种更意蕴深长,为什么?一、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 遍植矮小松树的山冈,便是你年年为我柔肠寸断的地方。二、一想到在无数个明月之夜,你独自长眠于这遍植松树的山冈上,我便伤心断肠!
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的《月夜》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你觉得哪种更意蕴深长,为什么?一、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遍植矮小松树的山冈,便是你年年为我柔肠寸断的地方。二、一想到在无数个明月之夜,你独自长眠于这遍植松树的山冈上,我便伤心断肠!
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上片
开篇抒情,十年永决
欲诉境况,千里阻隔
纵使相逢,亦应不识
梦中所见,轩窗梳妆
因梦所感,年年断肠
下片
时 间
空 间
容 颜
难忘
凄凉
憔悴
迷离恍惚
抒发哀悼

悲恸之情
情真意切

合作探究
技法点拨
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2、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白描手法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白居易)
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聂夷中)全诗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白描手法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

4
比较鉴赏
以下两首均为悼亡诗,请从情感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的异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异 同
情:
同: 对亡妻无限哀思
技法:
苏词: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白描、对写)
纳兰词:抒情 (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
议论 (哲理--珍惜当下)
作 业
1、完成练习册P27 贺铸 (宋)的《鹧鸪天》。
2、背诵《江城子》。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