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0 00:02:49

内容文字预览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难点名称 《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如何能将两个形象立体丰满的人物分析透彻、全面。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曹刿论战》是一篇文言文,而且背景纠葛纷杂,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将人物分析透彻、全面不易。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激趣。 补充背景知识,人物分析先分后总,让人物立体化。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曹刿论战》作为《左传》中的名篇,曾被毛主席引用,称其为“中国古代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播放视频 回顾内容 课文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 二、分析曹刿 文中有一词能集中体现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形象。(“远谋”)。那我们从曹刿请见—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四个环节来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1.请战:关心国事 主动请见 首先我们看到国家危亡时,曹刿作为一介布衣,挺身而出,积极请见。由此可见曹刿是一位关心国事,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2.问战:以民为先、深谋远虑 问战突出表现了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的军事家。 这需要给大家补充一点历史知识啦。春秋时期,国家是没有常备军队的,打仗时要临时征召老百姓,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是获胜的关键,鲁庄公说的前两个条件是惠及近臣和神灵,没有让百姓得到实惠,百姓是不会支持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淮海战役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3.参战:谋略周密、谨慎果断 曹刿在战争中,沉着从容,谋虑周密,善于把握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4.论战:谋略过人、才能卓越 “夫战,勇气也”,曹刿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的反攻。从战后论战中可以发现,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深谋远虑而又谨慎果断,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指挥若定,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家。 三、分析鲁庄公 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和曹刿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就是国君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1.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朝纲上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鲁庄公能打破当时的尊卑樊篱,在备战的紧急关头接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可见鲁庄公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2.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鲁庄公的宽容与支持,曹刿无论怎样有才有志,也得不到施展。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战后鲁庄公不因获胜而自喜,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选择题: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小结 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和鲁庄公知人善用、从善如流的优秀品质。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要学习曹刿身上的有责任有担当的爱国情怀。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登轼(shì)而望之 夫(fú)战,勇气也 吾视其辙(zhé)乱 望其旗靡(mǐ)
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资料链接:
小知识 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秦晋崤之战前(633年)
关于《左传》:代表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关于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双目失明。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鲁国人,曾任鲁太史。著《左传》、《国语》。
学习与研讨
曹刿论战
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齐师伐我。 (2)公将战。
(3)曹刿请见。 (4)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
(7)未能远谋。 (8)衣食所安
(9)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0)小惠未遍 (11)民弗从也。
(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 (19)必以情
(20)可以一战 (21)战则请从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三、文段重点问题研讨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3.就本文段分析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本文段塑造曹刿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段的学习研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公将鼓之 (2)齐人三鼓 (3)公将驰之
(4)登轼而望之 (5)遂逐齐师。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齐人三鼓。
2.齐师败绩。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遂逐齐师。
三、问题研讨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3.分析本文段中曹刿的形象。
第三段的学习研讨: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既克 (2)公问其故 (3)夫战 (4)彼竭我盈
(5)惧有伏焉 (6)望其旗靡 (7)故逐之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夫战,勇气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问题研讨
1.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2.从本段的论战中分析曹刿的形象。
总结全文
1.本文的写作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3.全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