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美丽

文档属性

名称 跨越时空的美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4 2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跨越时空的美丽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5课时,共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选自鲁人版必修一的第二单元,本单元意在让学生感悟人性的魅力和伟大,在感悟中拓宽学习视野,明确学习对象,提升人格境界;同时让学生明确悼文的特点、语言如何品味、情感如何揣摩以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该单元是高中学段对现代文文本的初次接触,对学生明确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确立恰当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由《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个必读文本和《悼念乔治·桑》《告别沈从文》两个自读文本构成。
针对各篇目作者或主人公各不相同的特点,该主题单元的各专题将进行平行式划分。该单元所选取的文本中的主人公都是为他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境界高尚,对后世有巨大的教化作用;但同时他们的品质中又有着共性——善良、坚强、执着、乐观;而且,该单元各文本文体基本一致,所以该主题单元的各专题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说读写。听朗读,初步感知语言、情感;读文本,品味语言、深化理解;说感悟,做讨论,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写语段,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兼顾讲授、讨论、探究诸法。
预期成果: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悼文的基本特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4.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5.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学会理解句子含义和赏析句子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3.通过拓展延伸,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先烈、先贤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确立正确价值观。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在阅读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思路和情感;能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能进行研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
3.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4.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掌握恰当有效地阅读和鉴赏方法。
5.注重合作学习,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具有广发阅读兴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各文本中的主人公分别有什么样的品质特点?
2、在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共性?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作者是如何描绘人物、展现其精神品质并表达情感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为了忘却的记念(2课时)
专题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课时)
专题三:悼念乔治·桑(1课时)
专题四:告别沈从文(1课时)
专题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大家,在当前一片“驱鲁”声中,将本文放在单元开篇,既可以让我们感受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怜爱,也可以让我们感受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进而让我们感受到许许多多爱国志士、有志青年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本专题主要学习内容是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色以及重点句、段的鉴赏和理解。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样式,听读、朗读、品味、讨论、探究、表达、写作等多种样式互相结合。学习成果主要确定为句子鉴赏和理解的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认识的加深和初步应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左联”五烈士以及鲁迅的思想情怀,了解其生平。
能把握重点语句的内涵,明确结构之于的具体作用。
能了解并初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题目应该如何理解?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5.怎么样“记念”?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鲁迅、“左联”的纸质书籍、电子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感知与理解
问题:1.题目应该如何理解?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学生听读、自读文本,感知、理解文意与情感。
步骤:1.借助网络资源,关于“左联”和鲁迅的信息,了解背景,加深理解。
2.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深化与运用。
问题:1.五烈士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品质?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作者是如何描绘人物、表达情感、结构全文的?
步骤:1.课堂展示、讨论、探究等。
2.撰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对五烈士的认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通过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力争把握到位、理解深刻。
2.对语句理解方法和文章具体写法的认识和应用。通过说、写、展示和点评、互评、自评等,实现反思与提高。
专题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文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地位、贡献的议论文,学习本文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奉献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议论文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悼词的文体特点、把握马克思的贡献与精神品质、理解恩格斯的心情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看、探究、讨论等。预期学习成果是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对鉴赏及写作方法的较为熟练的运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理解马克思思想情怀的博大;
2、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撰写思想评论;
3、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马克思的贡献和品质体现在什么方面?
2、恩格斯有着怎样的心情?
3、恩格斯是如何表达这种心情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测预习成果。
1、字词听写。
2、复述文章。
活动二:悼词文体讲解。
学生再读文本,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悼词特点。
活动三:重点突破。
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分析语言、把握情感、了解避讳手法)
2、文章第三自然段长单句的分析。(理解内涵、把握句子特点)
活动四:合作探究
1、第二段的作用。
2、第六段前两句的作用。
3、第八段的理解和鉴赏。
4、作者还使用了那些手法表达情感。
活动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杨孝文的《穷人马克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以“马克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对马克思的认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听读、默写的方式检验。
2、对文意的把握理解。通过口头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3、对鉴赏方法的掌握。通过口头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4、对写作方法的使用。通过书面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专题三
悼念乔治·桑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该专题是一篇自读文本,描写对象是位女性。该专题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作为女性同样可以精神崇高、形象伟岸、美丽无边。该专题是前面两篇文章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伟人、先贤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学习内容是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以及文章在写法上的特色。学习活动主要是阅读、感受、表达、探究和概括。预期学习成果是把握乔治·桑的精神品质,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乔治·桑的生平事迹,理解和把握乔治·桑的精神品质。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文章类比方法的使用。
4、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养成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文章有什么结构特色?
2、文章有什么写法特色?
3、文章有什么内容特色?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乔治·桑纸质书籍、文章等。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家庭等。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预习成效。生字词的认读和重点词语的解释。
活动二:再读文本,理清结构,明确结构划分。
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重难点。借以明确部分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同时掌握理解比喻、类比手法的使用和作用。
活动四:再读文本,指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重点字词的掌握。通过听读、默写方式检验。
2、对结构的把握理解。通过口头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3、对写法的掌握理解。通过口头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4、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书面展示加以点评、互评、自评的方式检验。
专题三
告别沈从文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文是一篇新闻稿。文章从沈从文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写起,接着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评价先生的成就和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以及失去这位作家的沉痛之情。该专题是对前面专题的再次补充。主要学习内容是了解沈从文、把握其精神品质。主要学习活动是自读、自学、合作探究、写作提高。预期学习成果是了解沈从文,能恰当应用其作为作文素材。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事迹,理解和把握沈从文的精神品质。
2、概括沈从文的事迹和品质,作为优秀素材加以积累和应用。
3、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养成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对沈从文有何了解?
2、文章对沈从文有何认识?
3、沈从文如何应用到作文写作中?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沈从文纸质书籍、文章等。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家庭等。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自我展示,浅谈对沈从文的认识理解。
活动二:阅读文本,明确作者对沈从文的认识理解。
活动三:补充电子和纸质材料,加深学生对沈从文认识理解。
活动四:运用不少于两种修辞给沈从文写一段颁奖词。注意文采,为以后应用该素材打下基础。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学生阅读面。通过自我展示即可检验。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即可检验理解程度。
3、学生对沈从文事迹、成就、品质的提炼概括。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即可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