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乱世词心

文档属性

名称 南宋的乱世词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4 2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唐诗宋词》选修 南宋的乱世词心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6课时(每周 4 课时,共 6 课时)
课堂 课后
第一、二课时 学习方法介绍及单元整体预习 完成预习学案
第三、四课时 “走进李清照”文本学习与探究 知识积累与梳理
第五、六课时 “走进辛弃疾”文本学习与探究 知识积累与梳理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唐诗宋词》选读中第四单元的“南宋的乱世词心”,包括以李清照、辛弃疾为代表的风格迥异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或忧愤凄婉或激昂慷慨,它们都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范文之精品。
“史上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身经家国事变,以高妙的词章咏唱爱情,感伤国事。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极致。以辛弃疾为首的豪壮派,笔力驰骋纵横,唱出时代最强音。还有姜夔、文天祥、刘辰翁等词作家以联想和想象为翅膀、为触媒,借助联想与想象,为南宋词坛增添了奇光异彩。蒸腾成这奇光异彩的,不仅有词人的情怀,还有词人对语言的锤炼。
本单元分三个专题:第一专题为整体阅读,感受南宋词坛的不同风格特点;二、三专题以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代表,通过鉴赏词作,体味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学会赏析词眼和用典。
【主要学习方法】
本着学生“自读文本——研读文本——质疑探究”的原则,以“读中体悟——读中赏析——读中梳理”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诵读、分析和交流完成对文本的把握。
【预期达到目的】
.通过诵读、课堂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具体为:
赏析优秀词作并学习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掌握联想与想象等艺术创作手法,学会赏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并在鉴赏中培养探究意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诵读、赏析学习(此两字去掉)具有特色的语言,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2. 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词作品联想与想象、叠字、用典的艺术手法。
3. 背诵12首经典词。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意境,挖掘作品内涵(此句改为:体味作者情感)。
2. 通过诵读和改写(改为赏析写作),体会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文本,走进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世界,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感受经典词作永恒的魅力。
在品味精美(此两字删掉)语言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此句改为“体味作者爱家爱国的情愫”)。
对应课标
设计依据[ 1 ] “新课标”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通过学习古典词作,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设计依据[ 2 ] “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设计依据[ 3 ]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依据 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本文内含丰富,手法多样,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力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上都能有所提高。
学情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等多种学习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结合第三单元所学知识预习本单元,明确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代表作家。
2.开展“走进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在听读、跟读、朗读基础上,选取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一首作品,结合李清照生平,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3.开展“走进辛弃疾”诗词鉴赏专题,抓住关键词句体味作者爱国的情怀,并用简洁语言予以评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阅读素材积累。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 2 课时 )
专题二: 走进李清照 ( 2课时 )
专题三: 走进辛弃疾 ( 2 课时 )
专题一
单元整体阅读 -----李清照词6首 辛弃疾词6首 其他词人作品7首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对本单元所选三个专题及其他(删除)作家作品进行通读,为第二、三专题研读文本打下基础。
初读文本,积累字词;二读文本,整体把握,并完成导学案提出的问题。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搜集并初步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自主朗读文本,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积累字词。
3.自读自思,整体把握文本,(加上)体味作者情感,完成一体化导学案的问题。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在听读、跟读、朗(改为诵)读基础上,在李清照和辛弃疾作品中各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背诵并各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此要求拔高,因为初读文本,学生理解不深,赏析浮浅,无效,所以删掉。)
2.朗读本单元18首词作,对这18首词的创作风格加以归类,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单元自主学习一体化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为好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读
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方法指导:利用好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分组开展诵读比赛活动,通过互相点评的方法,读准字音和句读.借助一体化导学案,积累有关知识。
2、再读文本,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提升自我阅读质量。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专题一是对本单元的整体阅读,为了引导学生读懂,可以进行这样的点拨,即引导学生弄懂字句,提取重点句,找准词眼,梳理词作内容。
3、在通读本单元诗歌(也改为词作,规范表达)的基础上,根据词作内容和语言特点,对词作创作风格加以分类,初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作不同的特点。
活动二:背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两到三首词予以背诵,然后每小组推举一位优秀选手当堂展示(改为表演——要求声情并茂)。
活动三:写
1.在听读、跟读、朗读基础上,在你背诵的这几首词中选择你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诗词或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如上所述,此要求删掉。)
1.学贵有疑,将自己的疑惑写在一体化导学案上。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诵读每一首词并背诵两到三首词(加上)
3.独立完成整体把握(删掉)学习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4.能提出自己在阅读文本中发现的问题。
专题二
研读文本 ——“走进李清照”专题鉴赏
所需课时
2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李清照的词作在本单元中涉及六首,分别是《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李词以婉约见长,善于借助典型意象抒写国恨家仇。所以(删)在“走进李清照”专题鉴赏中,(补充)以《声声慢》为麻雀,解剖研究李清照的作品,继续学习“意象”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体味作者寄寓其(改为意象,消除歧义或者费解)中的情感。同时李词感情细腻丰富,造语新奇,被后人誉为绝唱。(将此句移到第二行国恨家仇之后)在诵读中揣摩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文本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各小组在自我充分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分析其每幅画面所营造的意境,赏析其精美的语言,掌握多种手法写景以及表达效果,以及诗词为表达情感而所选的的抒情形式。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诵读中体味叠字明晓情感
2、诵读中感受意象体味词意
3、诵读中分析手法把握心境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诵读李清照词《声声慢》和《永遇乐》,你读到了怎样的情感?词人运用了什么的表现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比较这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2)通过对《渔家傲》词的学习,你对所谓婉约风格和豪放风格有何新的认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单元自主学习一体化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多媒体教室更好,因为可以配乐朗诵《声声慢》)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诵读,用心揣摩词人的情怀,读出感情。
2、点拨叠字的作用:
A、音韵美B、增强绵密细腻的情感。
3、再次重读七组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叠字反复的艺术手法,收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韵效果,为全词奠定了挥之不去的愁绪基调。
4、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曾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对《声声慢》叠字运用评价甚高。再请女同学以与清照一样的女子特质和绵密细腻的情感再一次诵读全词。男同学默读鉴赏。
5、集体再读,体味情感。
6、理解意象、找意象。
分小组讨论:哪些是意象,哪些不是。是意象的,如何表情达意;不是的,为什么?强调联系所学诗文。
7、集体再次诵读《声声慢》
8、诵读《永遇乐》。建议,如何用刚才欣赏《声声慢》时铺设的感情基调来诵读?
9、思考讨论:上下阕的景象和情绪有何不同?强调:景与情不要混淆,要用词中语句作答。
10、再次诵读两首词,并当堂背诵《声声慢》。

第二课时
1、诵读《渔家傲》提出问题:通过比较诵读,思考这首词的创作风格与上一课时的两首词有何不同?
明确:同样是婉约派词人,《声声慢》哀婉细腻伤感,(补充)《永遇乐》也在今夕对比中将悲情呈现,具有典型的婉约派词风特点,《渔家傲》却浓墨重彩,彰显着李清照式的豪放,难得一见。这是不是意味着,所谓婉约派词人甚至是温柔女子也不让须眉,也能写豪放词!
2、诵读体会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诵读体会《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思考:词人借这几首词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借助怎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设计意图:鉴赏该词的抒情技巧,体会感受婉约词的风格特点,也从词中体味词人细腻的情感。
3、体味作者和词中蕴含的情感,尽可能多地有感情地将几首词熟读成诵。
4、写作体验,就这几首词选取最喜欢的一首,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婉约词风特点。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将这六首词熟读成诵。
2、能够学会通过鉴赏意象、体味叠字之妙、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等来体会字里行间传递的丰富情感。
专题三
研读文本 ——“走进辛弃疾”专题鉴赏
所需课时
2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作为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作在本单元共收录6首,辛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书写恢复中原的信心,有的倾诉壮志未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爱国思想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但他的思想感情远较苏轼丰富。学习内容要借助反复诵读、教师点拨、交流讨论、读写结合等方法展开。
研究辛词,在诵读中揣摩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文本写景的手法和用典的手法,精心选用动词的表达技巧,进一步巩固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各小组在自我充分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分析其营造的意境,赏析其精美的语言,以及词作为表达情感而所选的的抒情形式。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词作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赏析《水龙吟》用典的作用,揣摩景中寓情、移情入景等写作技巧,并学会运用。
3、体会辛弃疾处于国家残破之际的人生态度,并自主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梳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诵读辛词《水龙吟》和《青玉案》,体会作品的情感和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比较这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2)诵读辛词《破阵子》《西江月》,体味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3)通过对李词与辛词的学习,你对所谓婉约词人和豪放词人的创作风格有何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单元自主学习一体化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温故知新
回顾“走进李清照”诗歌鉴赏专题,思考:词人都借助哪些艺术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借助典型意象,巧用叠字,营造情感氛围,进而表达词人情感。
设计依据:根据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活动二 认识辛弃疾,知人论世。
请学生交流对辛弃疾的认识,教师通过(删“制作”)导学案,系统介绍辛弃疾传奇的人生经历,体味作者在词中传递的人生态度。鉴赏方法为分组鉴赏。
设计依据:辛弃疾作品很多,系统的梳理有助于全面理解词作情感,采取分组鉴赏的方法有助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朗读和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层面,要带领学生走进文章意境,体味作品内涵。
问题:读辛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青玉案·元夕》,分组交流体味词人情感,并分析作者借助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删)?
活动三 小结:辛词语言及艺术风格特点
1、从艺术风格看,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融为一体,继苏轼豪放词风并发扬光大(补充)
2、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用典,笔势纵横,豪放不羁。
作业: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两首词作中选其一首,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品读文本
问题设计:读辛词《破阵子》《西江月》,小组合作探讨辛弃疾作品风格及其爱国情怀。
训练要求:每位同学择其一首,动笔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分组交流,完善。
活动二:知识小结
总结明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辛弃疾的词中(改为词作),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但是作者也有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删掉)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活动三:素材梳理与积累
设计依据:课标要求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从既往的学生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是朦胧模糊的。呈现在作文中的素材也往往含混不清。在开展“走进辛弃疾”的专题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构建的新印象,结合辛词重新梳理素材,这既是对本专题学习内容的回顾,也为以后的写作做好素材的积累与丰富。
活动四:比较阅读活动
读李清照词《渔家傲》、辛弃疾词《西江月·遣兴》。思考,两位词人的这两首词与词人整体创作风格有何不同?对此有何认识?能不能再列举其更多的作品予以佐证?
通过对李词与辛词的学习,对所谓婉约词人和豪放词人的创作风格有何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明确: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但并不绝对。高明的作家在创作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有人形象的将其比喻为“猛虎嗅蔷薇”,浓浓花香熏得猛虎柔肠百结,浅斟低唱。婉约派的作家可能尽显豪气干云,一株遒劲的苍柏可能(删)也需要柔风细雨的呵护。那些词作家们正是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才使得我们的诗词花园中姹紫嫣红,群芳争艳,才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背诵其中的《水龙吟》《青玉案》《破阵子》《西江月》等作品。
2、能够学会通过鉴赏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用典和炼字等来体会字里行间传递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