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一笔写悲愤——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剑一笔写悲愤——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4 2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一剑一笔写悲愤——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指导教师 聂廷生于12-8-22 21:40推荐
思维导图与主题设计规范合理,用剑与笔形象概括了辛弃疾的特色,注意了诗歌与散文、古代与今天的贯通联系,有些习题的设计很有新意,值得学习。个别笔误还需改正。
省专家 袁东升于12-8-23 15:32推荐
选题角度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目标表述准确,专题之间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提起辛弃疾,总绕不过他的“可怜白发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一生,似乎总在悲愤中度过,那么他悲愤什么呢?为什么他的词中总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愁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单元将通过鉴赏辛弃疾的词,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走进人物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学生自初中已经学习了辛弃疾的多首诗词,本单元将依托《水龙吟》等5首豪放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辛弃疾的豪放词。指导学生诵读《破阵子》《南乡子》《永遇乐》《水龙吟》《菩萨蛮》五首词 ,抓住其中的重点词——愁,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专题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辛弃疾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以及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影响。专题三,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设计“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的文学评论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辛弃疾爱国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在豪放词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美丽千年?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辛弃疾的豪放词
专题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3:辛弃疾诗词世界中的爱国情怀
专题一
走近辛弃疾的豪放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其词中为我们铸造了一座不休的爱国丰碑,他把爱国之情完全融注在他的词作中。纵观辛弃疾留存下来的词作,几乎篇篇有悲愤,有愁绪,壮志难酬成为他一生的憾事。词是他的生命的一种寄托、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他全部爱国情怀的写照。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辛弃疾的《破阵子》《南乡子》《永遇乐》《水龙吟》《菩萨蛮》五首词展开,抓住其中的表达情感词句,感受其爱国情怀。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辛弃疾的七首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感悟辛弃疾高尚的灵魂。
5.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3.这五首词风的共同点是什么?
4.五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辛弃疾的诗词五首
(一)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五)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破阵子》《南乡子》《永遇乐》《水龙吟》《菩萨蛮》五首词。
活动二:这五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学生理解意象沉淀的文化意蕴。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三:这五首词风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与辛弃疾的什么有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
提示:词风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气冲天。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
活动四:五首词表达了什么的情怀?
提示:辛弃疾以抗金复国、重整山河为经,以自己坎坷的遭际和多舛的命运为纬,抒发了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壮志难酬爱国情怀。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布置作业: 1.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2.背诵五首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从以上几首词中,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是怎样形成的?
2. 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梁衡为什么将写辛弃疾的散文名为“把栏杆拍遍”呢?你认为有什么用意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五首词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活动三:集中讨论:
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活动四:
梁衡为什么将写辛弃疾的散文名为“把栏杆拍遍”呢?你认为有什么用意呢?
教师预设:诗词之美,追求之美。
活动五: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辛弃疾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辛弃疾词的掌握情况,举行诗歌配乐朗诵比赛,并设计一次博文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诵代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最后,举行全班博文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辛弃疾的一生对理想的追寻,引发学生思考和塑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一首词?
2.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美丽千年?
3.从辛弃疾一生对理想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辛弃疾的诗词。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追求进入诗歌意境,恰当抒发诗歌情感。
活动二:全班分四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博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三:
(1)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美丽千年?
(2)从辛弃疾一生对理想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活动四: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其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诗词。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