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选出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归省(xǐng) 排行(háng) 参差(cī) 浑身解(xiè)数
B.颦蹙(cù) 嗔(chēn)视 飞溅(zàn) 戛(jiá)然而止
C.亢(kàng)奋 晦(huì)暗 冗(rǒng)杂 大彻(chè)大悟
D.乙醚(mí) 犁铧(huá) 虫豸(zhì) 芸(yún)芸众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身体恢复健康)
B.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指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
C.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漫游)
D.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这句话中“几秒钟”“上千吨水化为蒸气”形象地展现出火箭炽热火焰的威力。
B.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这句话运用具体、科学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的形态,科学严谨。
C.“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非常紧张”的原因。
D.“回来后我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这句话属于倒叙,交代裂纹出现的原因,给读者释疑,让读者清楚明白。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高铁的开通,意味着从我市到南宁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昆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的空气清新了许多。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6.依次填入下列文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④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模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A.①③②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⑤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④③
二、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一个名叫特奥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位中国少年辆琴手在幕后弹奏同一首肖邦的钢琴曲,让听众和钢琴演奏家郎朗辨别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真人。弹奏结来后,观众有不同猜测,最后请郎朗辨认。郎朗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主持人问他:“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他说:“真人选手弹奏时有一个音符弹错了,而机器人的演奏是完美的。”
【材料二】如今,人工智能已走进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专家表示,信息化学习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一场革命。“智慧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老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自学、复习,多样化课程设置使学生各取所需。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材料三】1957年,关国科学家司马贺曾预言10年内计算机下棋将击败人类。到1997年,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输给了IBM的计箕机“深蓝”,标志着国际象棋领域被杌器攻陷,尽管比预计时间晚了30年。2016年3月9日,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在深奥的围棋棋盘上把世界棋冠军李世石逼到投子认输,以总比分4:1战胜李世石。一些人开始恐慌,害怕拥有人工智能后,一日三餐,甚至连起床、上床都是它们帮我们完成。这样下去,在它们眼里,人类将一无是处。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阅读上述材料,写出三条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究结果。
8.班上开展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赏月饮酒,借月传情,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形成了“月亮情结”。请写出两句你最喜欢的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有一天,你搭乘我国自主研造的宇宙飞船到达月球,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2021年6月15日晚上7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太空一日》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会遇上许多。
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③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在这种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a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b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c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d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⑩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9.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写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我”经受的痛苦。
B.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C.写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的一些物体。
D.写了“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10.第⑨段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b a d c B.b a c d C.d c b a D.d c a b
11.下列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中“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
B.“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是过渡句,引出下文对不明声音的叙述。
C.“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说明“我”因为时间隔得比较长,“我”有些记不住了。
D.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表现了“我”对其他宇航员的关心。
12.选文中表现出作者的品质,错误的一项是( )
A.顽强的毅力 B.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C.集体主义精神 D.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节选自《太空一日》杨利伟)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杨利伟太空返回地球,归途险象迭生,扣人心弦。
B.返回阶段,当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时,杨利伟恐惧的不敢出声。
C.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
D.作者是一名航天员,在写作本文时体现出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14.结合文章,体会文中划横线语句蕴含的情感。
15.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 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 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16.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7.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
18.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19.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依偎那片阳光
丁肃清
①一位穿着病号衫的老人徘徊在医院门前的林荫路上,那么多军功章附在他的胸前,耀眼夺目,叮当脆响。
②他向我伸出右手,右手仅剩下两根指头。
③他脱下鞋向我展示右脚,右脚掌上凹凸不齐一根脚趾也没有。
④然后,他又指指他的左耳,其实他并没有左耳,仅仅剩下一个耳墩。
⑤他说这都是战争留下的纪念。他讲他曾同敌人拼过七次刺刀,讲弹皮划破小腹,肠子拖出体外,愣是用手塞进腹内爬着靠近敌人的碉堡而拉响炸药包。
⑥我蓦地觉得从前书本里读到的历史是那么苍白,眼前的这位老战士从头到脚不就是一部民族解放的生动编年史么!然而如今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
⑦我惶惑困解,昔日戎马疆场置枪林弹雨而不顾的他,竟是为了今天向别人炫耀他的那一堆奖章么!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
⑧透过玻璃,我看见那间空旷的病号房里,曾向我炫耀过他的过去的那位老人席地而坐,花白的头深深地伏在胸前,用一根根五彩塑条编篮子。一次、两次,每次我路过这窗前都忍不住向里望两眼,老人总是那副姿势盘腿席地,埋头弯腰,像一尊塑像。只有彩条在他的额下欢快地跳。
⑨我和医院办公室的张主任谈论我们合作的那篇报告文学素材时,有人敲门:笃笃、笃笃。
⑩他走了进来,把一只编好的菜篮放在张主任的桌上:“我编的,编得不好,我想你用得着。”说完,微笑着退出门去。我印象中大谈自己辉煌历史的英雄居然也送礼,居然也讨好起别人来!
“他是想在医院长住。”张主任介绍说,这所医院是民政系统的荣军医院,治病不拿钱。怕撵他出院,这才编篮送礼讨好别人,而且他还每天4点起床到伙房帮厨。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对医院有用处。
我还了解到这位老人从来没有结过婚。战争结束复员回家,年龄已大,家境又贫,且成了四肢不全的残疾人,只好空门冷户孤灯下守护着风烛残年罢了。无力耕耘、无钱治病,也许正是他赖在医院的理由吧。
老人仍旧坐在那间屋子里编、他究竟要编多少只菜篮,送多少次人情?他依偎在医院如同依偎阳光,谁忍心揭去老人身上的这片阳光呢?
我夺门而出去采访老人。
“也写我吗?”他一激灵站起身,仲出双手握我的手,他的手在战栗。
我抚摸着他那粗硬硌人苍老的手,这是怎样的手啊,两只手上七根指头,每根指头上裂口条条浸着血渍。他痛吗?
我想起初见时别在他胸前的军功章。如果全社会都像战争年代那样敬佩英雄,他还会把那些荣耀向人展示么!
“这菜篮给你。”他愣塞到我手里。多好看的菜篮啊!玲珑剔透,大方别致。我敢肯定地讲,这一次送菜篮绝不是在讨好什么人。
我给他的仅仅是文弱书生的一丝理解。他回送我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只菜篮吗?
20.文中“我”对老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概括填空。
情节 情感变化
初见之时 困惑
了解之后 ①____________
接触之后 ②____________
21.结合⑦自然段的语境,(1)说说句子“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中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2)回答文中“我”一再感到“惶惑”“困解”的原因。
22.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阳光”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23.文中老人为何会有如此遭遇?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D
6.A
7.(1)人工智能(机器人)演奏的准确率更高(完美)。(2)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学。(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恐慌开始(担忧)。
8.(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我国的登月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爱我的祖国。我会把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并拍照留念,还要取些月壤、月岩带回来进行科学研究。
(3)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校定于2021年6月15日晚上7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弘楚中学团委会
2021年6月15日
9.B
10.A
11.C
12.C
13.B
14.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的喜悦之情;作者回到地面的踏实的心情;被搜寻找到自己的激动的心情
15.示例:“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意思对即可)
16.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17.(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
18.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9.示例一:运用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
20. 同情; 理解或敬重
21.(1)表达效果:写出了“我”对老人向别人展示奖章的不理解,表达老人渴望得到世人的理解与关照。(2)原因:①老人炫耀自己的奖章,②老人送礼讨好别人的行为。
22.题目中“阳光”指生活中的温暖、关怀,表达了老人需要社会的关照。也表达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英雄们的付出与牺牲”的主旨。
23.原因:老人的遭遇是战争留下的纪念,是为了民族的解放;现代人对历史对英雄的遗忘。我们应该怎么做: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对昔日英雄多加关心;呼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