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国际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血缘为纽带 B. 以年龄为准则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
A.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B.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C.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D.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3.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的两大制度是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禅让制和宗法制
4.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宗法等级森严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分封制遭破坏
5.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6.下列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A. 从谏如流, 知人善任 B. 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C. 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 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7.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 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 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8.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9.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设置最早出现于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0.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三司、尚书省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内阁、军机处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1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C.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 丞相权力被日益分割
1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1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5.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6.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
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
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历史学习要注意对主干知识结构的梳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B. 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C.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D. 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19.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
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 B. 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
C. 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 D. 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20.新疆有一座纪念晚清名臣的祠堂,门前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21.右图为爱国华侨谢缵泰于1898年创作的《时局图》,可知
A. 中国完全沦落为西方的殖民地 B.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C. 贸易自主权开始丧失 D.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
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
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抗日战争 D. 台湾军民抗击日军
23.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
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
和团运动
A. 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 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24.下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
A. 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B.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C. 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25.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性事件。2017开始,中小学教材已经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26.“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下列事件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平型关大捷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27.“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
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万
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是
A. 虎门销烟 B. 黄海海战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抗日战争
28.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 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抗日战争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9.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 徐骧、蔡廷锴、邓世昌、彭德怀
C. 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D. 徐骧、谢晋元、邓世昌、彭德怀
30.抗日战争期间,各阶层民众青年干部妇女有数十万人参加战地服务;在平津、淞沪等地,当地的工人和学生将大批的铁轨、枕木、麻袋等物资运往前线构筑防御工事;海外华侨毁家纾难,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组织抗日团体。材料反映了
A. 各族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没有落实
C.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D.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31.下表是1937~1940年日本战费统计(单位:百万日元),此表说明
年度 战费总额 物价指数 换算值 附注
1937年 3418 125.8 2717 物价指数以1934~1936年平均数为100;换算值是指按物价指数折算成1934~1936年的币值。
1938年 6139 132.7 4626
1939年 6722 146.1 4585
1940年 8267 164.1 5038
A. 中国抗战消耗并牵制了日本实力 B. 战费增加意味着日军将占领更多中国领土
C. 日本通过恶性通货膨胀筹集军费 D. 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日军战斗力持续增强
32.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B.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C.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20分,共52分。
33.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来看,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4分)并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1)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二 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40-1919年前,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概况、作用。(10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2分)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材料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4分)
东辰国际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5AABDB 6—10DBACD 11—15BACCA 16—20CDCAB 21—25DBDDA 26—30BDDBC 31—32AC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20分,共52分。
33.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视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侧重德行政绩。(8分)
(2)趋势:从全面监察王室、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与谏官制相配合。(4分)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方面,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2)斗争概况: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左宗棠收复新疆;③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中,中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⑤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8分,任答4点即可)
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的梦想。(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1)原因: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封建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③清政府在战争方面准备不足;④军队管理僵化、操练废弛、缺乏民族观念。(6分,任答3点即可)
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2分)
(2)理解:一方面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4分)
(3)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捍卫了民族尊严),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