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4: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第八中学2022年九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高邈(miǎo) 决别(jué) 绿茵茵(yīn) 悲天悯人(mǐn)
B.倦怠(dài) 震撼(hàn) 中轴线(zhóu) 不修边幅(fú)
C.坍塌(tān) 掺杂(cān) 马前卒(zú) 走投无路(tóu)
D.喷薄(bó) 锱铢(zī) 湿漉漉(lù) 千均之力(j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闲暇 热腾腾 大庭广众 美不圣收
B.追溯 霓红灯 相辅相成 眼花缭乱
C.啄磨 攻坚战 废寝忘食 相形见绌
D.雾霭 洽谈会 川流不息 花团锦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学校开展“感恩 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毫无保留地同各国分享防控、治疗经验,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就选自《左传》。
B.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学过他的《出师表》和《诫子书》。
D.“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我们学过的有周敦颐的《爱莲说》,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观点。
5.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几个手指飞快捏弄 ②右手依然端杯饮酒 ③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
④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⑤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A.②③④①⑤ B.④③①⑤② C.④③①②⑤ D.②④③①⑤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A)红军告诉我,除了在川西的经验以外,他们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大军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他们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当然,他们对红军的政纲是很少有什么概念的,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毛泽东笑着告诉我有一个这样的代表团来欢迎“苏维埃先生”!但是这些人并不比福建军阀卢兴邦更无知,后者曾在他统辖的境内出了一张告示,悬赏“缉拿苏维埃,死活不论”。
(B)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2分)
(2)根据两段选文内容简要概括“红军”的特点。(2分)
7.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4)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8.综合性学习(6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夕,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向阳中学八(1)班开展以“讴歌时代 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
人的开场白,并根据划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2分)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
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唱响心声——为你而歌】走近革命烈士,英雄从未走远。在“配乐诵家书”环节,
某同学朗诵襄阳籍烈士毛庭芳的家书,你为他选择最合适的背景音乐是( )(2分)
中国青年决不会任人宰割,头可断,血可流。战死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的决心。为了
中国人能扬眉吐气自由地生活,何惧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毛庭芳家书
备选音乐:A.悠扬的乐曲B.激昂的乐曲C.欢快的乐曲
(3) 【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
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2分)
材料一:截至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
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
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
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
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
日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 题。(每题4分,共16分)
清明遥寄思故人
①以往清明前后的夜里,我的梦常如这个季节里的雨水一样频繁。绵绵雨水披挂在山野林木之间,可我凌乱的梦又栖息何处
②在那些梦里,我逝去的亲人们从岁月深处踏云而归。他们在梦里向我微笑,有时好像还在喃喃低语。但这些画面都是黑白的,就像老电影一样。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梦,还没有梦到过彩色的画面。难道一个人的梦,从大脑最深处的峡谷里出现后,穿过幽幽暗暗的细长隧道,就会被过滤成黑白色吗 还是说,梦的颜色本来就是黑白的
③去年清明节前,我叉梦见二叔了。二叔在梦里提着一个酒瓶,对我说;"侄儿,我请你喝酒,刚卖了核桃,我有钱。"我被这个画面惊醒了,猛地坐起之后发觉窗帘在微微飘动。我想了想二叔生前的容貌,在极度的疲倦中又睡下,没料那梦却又闯进来了,如我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新的段落又开始了。在接下来的梦里,二叔蹲在草地上,猛一扬脖喝下一口酒,长叹一声道∶"哎呀,喝完后不晓得还有没有钱买酒。"二叔在梦里很是忧愁,胡子长得如草一样茂密。
④于是,到了清明那天,我回乡扫墓时,把一瓶酒放在二叔坟前,心里唤着∶ "二叔,这酒,您一个人在那边好好喝。"
⑤每年到了清明,故人往事便被记忆的雨水浸泡着。
⑥有一年清明节早晨,母亲对我们说,昨天晚上她又梦见了亲人。在梦里,我的外婆给她梳头,我的外公给她抓了一大把花生。
⑦外公外婆离世很早,我母亲 16 岁时一个人流落到了我老家的村庄,尔后认识了我父亲。母亲娘家在长江边上,那里的沙地盛产花生。当年母亲结婚时,我舅舅先乘船后步行,赶了很长一段路,把一免作为贺礼的花生交给了我母亲。
⑧几十年了,母亲经常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每当清明节时,刻骨铭心的思念如影随形。所以她格外重视清明节。
⑨记得我9岁那年的清明节,春雨如牛毛。母亲用木盘端着热气腾腾的鸡汤,带着手拿香烛和冥纸的我到先祖坟前祭祀。母亲跪在坟前,烧香、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我只听清了一句话; 愿先祖们保佑娃娃们平安无事。随后,母亲把木盘托起,跪在地上朝长江方向遥拜。我妈吩咐我;"娃,你也跪下来,给你外公外婆磕头。" 正当母亲烧冥钱时,我却忍不住嘴馋,喝了一口鸡汤。母亲见状吗鸣咽不止,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责,求先祖及外公外婆宽恕小孩的无知和无礼。
⑩我18 岁那年的清明节,正好是星期天,距离高考还有 3个月。母亲说;"娃,你今年要考大学了,我陪你,这个清明一定要到外公外婆坟前硫个头。" 我们买了香烛和冥纸,步行加乘船走了一大段路,到外公外婆坟前时,已是春雨迷离的下午。我头一次跪在外公外婆坟前,让他们保佑我顺利考上大学。我还许愿,考上大学后一定买个大猪头回来祭奠。我看见母亲在坟前下跪落泪。
之后我进城工作,在城里安了家。10 多年以后,我把母亲也接到了城里。看遍城市里的纷纷扰扰,母亲依旧坚持清明的习俗。在清明节那天,她常要求我们回老家去先祖坟前祭拜,有时就算因为我工作繁忙不能回去,她也会在家里忙里忙外做上一桌丰盛餐饭,整齐地摆上几双碗筷,朝着长江方向皮诚地说∶ "他们还活在我们这些后人心里头的,清明节得记着他们。"
而今,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会更深切,我们的姿态会庄严且满怀深情。清风送相思,斯人已逝,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铭记在心。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0 年 03 月 30 日第 20 版 有删改)
9.在清明那天,我和母亲分别做了哪些事 (4 分)
10.品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 分)
每年到了清明,故人往事便被记忆的雨水浸泡着。
11.选文第⑨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2.文章的结尾说"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请你从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角度,写出你的读后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搏”与“博”
①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
②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来;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吧。
③其实,“搏”与“博”,既有趣,也很艰难。若从字面意义来忖度,有趣,等于是收入;而艰难,当然需要当事人付出了。一本万利,属于每个人都有过却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但是,人是有进取心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哪怕付出要多一些,收入要少一些,也会继续“搏”与“博”下去。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深切含义。
④无论那欲望或是目标,定义为高尚的、庸俗的、伟大的、平凡的,哪怕仅是为了最狭义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也无论其目的,在于追求,在于获得,或者根本无所谓追求和获得,只是充满青春活力,不甘沉沦。总之,每个人都敢“搏”,敢“博”,活得有滋有味的。
⑤虽然,每条路的尽头,并不总是开满了鲜花、飞扬着彩带、激荡着掌声,抑或洋溢着笑脸,但为此望而却步者,却极为稀少。毕竟谁也不能完全把握未来,很难保证绝对的成败输赢。未来有许多不可知的变化, A 即使胜利在望,也可能功亏一篑,B 眼看走投无路,反倒能绝处逢生。其实,“可能”与“不可能”,永远各占百分之五十。
⑥人的可贵,不仅仅在能伸出拳头“搏”,还在敢拿出命运“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充其量,自己仅有一半的胜出机会,尽管如此,仍旧寄予希望,兴致勃勃地往前行进。其实,有时明知失败,也不会止步的。比如,仰望过纪念碑,拜谒过烈士墓,那些前赴后继、杀身成仁的志士,难道不了解自己所处的险境吗?令人敬畏的是,总有人敢于把脑袋放置在断头台上,义无反顾,显然,是为了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明天,在先拿自己“下注”。这种大无畏的奋争精神,当然值得世人敬畏、尊崇了。
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本是一搏”的这个“搏”字,也无妨说成“一博输赢”的“博”。“博”既有胜负之分,成败之别,那么,也就等于在“搏”。人类下赌注时,获胜概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尽管如此,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与“博”,否则,怎么叫作“孤注一掷”呢?
⑧“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并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获得成功,而是在没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跌打滚爬,头破血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达到目的。如无一“搏”之心,唯知因循守旧,苟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种程度的险,去“搏”与“博”的话,那么,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人类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准于具有这种豁出去一“搏”的精神,这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⑨“搏”与“博”的过程,当然很艰难也很漫长,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与汗的印迹。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曾经“搏”过、“博”过而失败的前者,为后人铺路。如果因为怕输,而裹足不前,犹豫等待,打个呵欠,懒洋洋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非但成功无望,也不能为后人的成功积累可吸取教训的宝贵的经验。
⑩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神州大地生机勃发,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人,还不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吗?
13.阅读全文,概括“搏”与“博”有哪些积极意义。
14.从第⑤段A、B两处画横线句中任选一处,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5.简要梳理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16.请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减之又减,遂至一匹,既终不受。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始妇无裈③也?”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②挑:挖。③裈(kūn):裤子。
17.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于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或问日:“痛邪?” 或王命急宣(《三峡》)
D.如是减半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18.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
19.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蹄耳。 B.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C.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D.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20.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甲文中能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乙文中可以看出范宣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呤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1.请说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的妙处。(2分)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什么哲理?(2分)
四、写作(50分)
23.《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姿势,《一棵小桃树》中核桃拱出一点嫩绿的姿势,《曹刿论战》中曹刿登轼而望的姿势,都被作者定格成了最美的瞬间,成了我们难忘的回忆。请以“ 的姿势,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九年级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2分)B(A诀别 C掺杂chān D千钧之力) 2. D
3.A.有误,句式杂糅,删去“才能够实现”。B.有误,成分残缺,在“互助、互学、互进”后面加热潮;D.有误,“至少”和“超过”前后矛盾,删去一个。
4. A(《左转》编年体史书) 5.D
6.(1)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2)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深受农民的欢迎;②他们个个视死如归,勇敢坚强。
7.(1)风正一帆悬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箫鼓追随春社近
(4)身世浮沉雨打萍(5)陟罚臧否 (6)沉舟侧畔千帆过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答案】(1)舵手扬帆坚守政治信仰 (2)B
(3)示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破解了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的难题。
示例二: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 题。(16分)
9.(4分)清明节那天,我回乡扫墓时,将一瓶酒放在二叔坟前寄托哀思;有一年清明节的早晨,母亲告诉我们昨晚梦见亲人;9岁那年清明节,母亲带着我到先祖坟前扫墓并虔诚跪拜;18岁那年清明节,母亲陪我去祖先坟前祭拜并虔诚许愿;母亲被我接到城里后,依旧坚持清明节祭拜祖先的习俗。(答出其中4点即可)
10. “浸泡”在这里指充满,完全沉入其中;表现了每年清明,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对故人往事的回忆;突出了在清明节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深。
1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母亲清明节时祭拜祖先的虔诚和庄重,表现了母亲在清明节时对亲人的思念。
12.(4分)让我们记住并深切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使祭拜更加庄严(2分);清明节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清明节传统文化的传承(2分)。
(二)【答案】
13.“搏”与“博”,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搏”与“博”是生命的深切含义;只有敢“搏”敢“博”,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搏”与“博”是一种义无反顾、大无畏的奋争精神,令人敬畏、尊崇;具有“搏”与“博”的精神,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搏”与“博”能积累可吸取教训的宝贵经验。
14.示例:A古时候,有一个人要堆一座九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跟看着山就要九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瘪着的肚子,天又下起雪来,他认为再有一筐土就堆完了,便回家去了。此后,他总因只有一筐土就完工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
15.首先,通过列举“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的事例,说明只有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达到目的。其次。从反面论证如无一“搏”之心,“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最后,得出具有“豁出去一‘搏’的精神才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
16.升华主旨,孵吁人们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里,要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以反问句结尾,增强了感彩,引起读者共鸣。
古诗文阅读(14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10分)
17.D
18.①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就为平民百姓忧虑。②韩豫章和范宣同坐一辆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送给范宣。 19.C
20.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孝顺(孝敬父母),品行高洁(或清廉)
【参考译文】【乙】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
21.诗句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22.新生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前景无限美好(或: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