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与欧洲》教学设计
课题 《亚洲与欧洲》第一课时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年1 月
设计者
学校
联系方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的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五个地理学核心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宪章指出,学习若不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就难以构筑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作为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端,本节课将着重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机械背诵,并在此过程中构筑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并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论依据:本节课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重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同时,本节课参考地理教学理论,将重点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重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区域地理认知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对课标的理解:根据以上课标,学习世界地理的方法为: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区域定位,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②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归纳概括与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其中,“运用地图和资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资料为学生综合分析提供基础铺垫,而资料的范畴比较广泛,主要以地图、文字、视频等,甚至可以将呈现内容“跳出”教材;“归纳概括”与“综合分析”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重点在于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形成,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而不仅是零散的区域地理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举一反三的拓展应用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从整册书角度,属于学生认识和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篇;从初一所学的世界地理内容来看,下册内容可作为上册世界综合地理知识的延展与细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既要体现在教材中的统领地位,又要注意与先前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好综合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学习的衔接过渡引导。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因此本节课将分为2个课时,其中“亚细亚与欧罗巴”、“以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为第1课时,“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为第2课时。其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分析并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第1课时的重点在于如何归纳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分析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加以拓展运用。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掌握相关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读图、简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且属于初次接触区域地理,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本节课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学会分析其它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址特征的思路与方法。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问题引领、动手绘图等方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拓展应用等能力。教学手段:《跨越30年北京亚运会记忆》视频、地图(包括各类亚洲区域位置图、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说明亚洲的半球位置、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2.结合亚洲地形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进一步掌握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描述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掌握认识大洲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思路与方法。教学流程示意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模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展示视频】教师播放《跨越30年北京亚运会记忆》视频提问1:同学们是否听过《亚洲雄风》这首歌?提问2:2021年,《亚洲雄风》歌曲再次响彻杭州,这是为什么呢?【承转】如果让你来担任亚运会的志愿者,你将如何向世界介绍亚洲?【归纳总结】即“风土人情”,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人文环境——人口、民俗与文化、经济、交通等。观看视频。根据已学知识,从大洲和大洋、地形、气候、人口等角度认识大洲。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同时让学生关注时事,以担任志愿者为切入角度,加强代入感。同时,“风土人情”的总结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主题探究(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1】头脑风暴——请利用熟悉的地图,你能从哪些角度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提供各类亚洲地理位置图)【归纳总结】角度1:借助东西南北半球位置;角度2:借助地球的五带位置;角度3:借助经纬度位置,以上角度属于绝对位置。角度3:借助濒临的大洲和大洋位置,这属于相对位置。读各类亚洲区域位置图,思考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角度。通过熟悉的地图,启发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学会从各类地理位置图进行分析并描述地理位置。【活动2】探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亚洲地图,动手完成认识亚洲地理位置任务:(提供亚洲地图和地球五带示意图)任务1:描出南、北和东、西半球分界线,描述亚洲半球位置。任务2:估算亚洲所跨的经纬度,描述亚洲经纬位置。任务3: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洲和大洋,描述亚洲海陆位置。【归纳总结】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需要从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三方面依次分析。根据问题的提示,联系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地理知识,动手完成认识亚洲地理位置的任务。让学生针对一幅地图挖掘多种角度描述亚洲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以此学会区域位置分析的一般思路,拓展提升(欧洲的地理位置)【活动3】举一反三——请同学们阅读欧洲地图,用同样方法描述欧洲地理位置。(提供欧洲地图和地球五带示意图)读欧洲地图,根据所学方法,从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三方面依次分析,概况欧洲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并检验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承转过渡【承转】我们继续追寻《亚洲雄风》歌声,进一步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大家是否好奇歌词中“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会是指什么山呢?听歌曲初步感受亚洲地形的雄伟,并思考“山是高昂的头”是指什么山脉。感受地理事物的文学表达。主题探究(亚洲的地形特征)【活动1】读亚洲地形图,归纳亚洲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提供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读图指导】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根据不同颜色所表示的海拔高度,区分不同的地形区,并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归纳总结】亚洲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活动2】读亚洲地形图,归纳亚洲地形的分布特点 (提供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归纳总结】亚洲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四周有平原环绕,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分布特征。【承转】如果有同学看得还不清楚,我们再换个视角看一看亚洲。(提供亚洲立体地形图)【活动3】读亚洲立体地形图,如果分别沿着北纬30度纬线和东经80度经线将亚洲“剪开”,请你尝试画出两幅地形剖面图。【引导归纳】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较大,因此得到两条“低—高—低”的地形剖面图。【拓展延伸】对比亚洲陆地最高点和陆地最低点的海拔高度,进一步说明亚洲地势起伏较大。【活动4】读图,亚洲东部沿海的外侧有什么特点?(提供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归纳总结】亚洲东部沿海外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群岛外侧紧邻海沟。【方法总结】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需要从平均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地势起伏状况、特色地形五个方面依次分析。学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认识主要地形区(山脉、高原)的名称。学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归纳亚洲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尝试分别描绘北纬30度纬线和东经80度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学生读亚洲地形图,归纳亚洲东侧有岛弧海沟链。鼓励学生运用图例读懂地图,提高析图能力。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区域地形分布,归纳区域地形特征。让学生动手描绘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亚洲地形分布特点的认识。拓展提升(欧洲的地形特征)【活动】举一反三——请同学们阅读三则图文材料,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欧洲的地形特征并完成记录。(提供材料1:欧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材料2:大洲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材料3:欧洲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归纳欧洲的地形特征并做好记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并检验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表格对比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不同。根据表格内容,回顾所学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作知识对比。结束语以上就是今天学习的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随《亚洲雄风》的歌声,一起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特征。学生预习下一节课亚洲的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特征。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评价习题无
PAGE
1(共24张PPT)
亚洲与欧洲(第一课时)
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式开幕
一首《亚洲雄风》传唱千里……
我们亚洲 山是高昂的头
我们亚洲 河像热血流
我们亚洲 树都根连根
我们亚洲 云也手握手
莽原缠玉带 田野织彩绸
亚洲风乍起 亚洲雄风震天吼
………………
杭州正在紧张筹备2022年第19届亚运会!
亚运会吉祥物
“江南忆”
2021年5月 杭州亚运会招募志愿者
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场馆—大莲花
如今,《亚洲雄风》歌声再次响彻杭州……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
人文环境:人口、民俗与文化、经济、交通等
请利用熟悉的地图,你能从哪些角度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头脑风暴
图3 亚欧大陆地图
图4 世界地图
图1 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示意图
图2 地球五带示意图
借助经纬网
(绝对位置)
借助周围大洲和大洋
(相对位置)
借助东西南北半球
(绝对位置)
借助五带
(绝对位置)
相对
位置
②经纬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③海陆位置
绝对
位置
方法总结
探究:阅读地图,完成认识亚洲地理位置任务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动手2分钟)
1.描出南、北和东、西半球
分界线,描述亚洲半球位置。
2.估算亚洲所跨的经纬度,
描述亚洲经纬位置。
3.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洲和大
洋,描述亚洲海陆位置。
地理位置
1
亚欧大陆地图
亚欧大陆地图
20°W
160°E
0°
主要位于北半球
主要位于东半球
1.描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分界线,描述亚洲半球位置。
亚欧大陆地图
南北跨纬度广
跨寒温热三带
东西跨经度广
产生时差问题
2.算出亚洲所跨的经纬度,描述其经纬位置。
23.5°N
66.5°N
西至:26°E
东至:170°W
东西跨度大:164°
跨北温带
南至:11°S
北至:81°N
南北跨纬度:92°
跨热带
跨北寒带
亚欧大陆地图
3.找出亚洲濒临大洲和大洋,描述其海陆位置。
N
S
W
E
北临北冰洋
南临印度洋
东临太平洋
西与欧洲相邻
西南与非洲相接
东北与北美洲相邻
亚洲
北冰洋
印度洋
太平洋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亚洲海陆位置示意图
1.半球位置(绝对位置)
3.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经纬位置(绝对位置)
方法总结
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技巧:在地图上描出半球分界线,明确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技巧:描出回归线和极圈,明确跨越地球上五带。
技巧:使用东、南、西、北方位词,找出大洲分界线。
利用下列地图,用同样方法描述欧洲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半球位置
经纬位置
海陆位置
图1 亚欧大陆地图
N
S
W
E
举一反三
图2 地球五带示意图
利用下列地图,用同样方法描述欧洲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图1 亚欧大陆地图
N
S
W
E
举一反三
20°W
160°E
66.5°N
0°
23.5°N
1.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
2.经纬:主要位于北温带
3.海陆: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
南临地中海,东邻亚洲
图2 地球五带示意图
地形地势
2
亚欧大陆地形图
帕米尔高原
平原
高原
山地
1.找一找:亚洲以什么地形为主?
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
图2 世界大洲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较(不含南极洲)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平均海拔较高
喜马拉雅山
阿尔泰山
天山
亚欧大陆地形图
地形地势
2
2.看一看:亚洲地形的分布特点?
中间高
四周低
高
低
低
低
低
青藏高原
亚洲立体地形图
①80°E
②30°N
3.想一想:现在如果我们再分别沿着北纬30度纬线和东经80度经线将亚洲“剪开”,
请你尝试画出两幅地形剖面图。
亚洲30°N地形剖面示意图
中间高
东西低
亚洲80°E地形剖面示意图
中间高
南北低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死海海拔 -415m
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86m
死海海拔
珠峰海拔
8848.86m
-415m
相对高度达9263.86m
亚洲地势起伏较大
死海—“轻功水上漂”
4.看一看,亚洲东部沿海的外侧有什么特点?
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如日本群岛、台湾岛等)
很深的海沟
方法总结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
1.地形特点
2.地势特点
3.特色地形
①平均海拔高度 ②主要地形类型
③地形分布格局(哪里高哪里低) ④地势起伏状况
亚欧大陆地形图
世界大洲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
(不含南极洲)
材料1:欧洲地形图
材料3:欧洲北部和南部广大山区曾被冰川覆盖,冰川前进会刨蚀地面;消融时,会把搬运来的泥沙、石块堆积,形成现在的冰川地貌。
挪威的峡湾
举一反三
西欧平原
材料2:世界大洲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较
(不含南极洲)
西欧平原
地形特征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 类型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形分布 格局 特色地形
欧洲
最低
以平原为主
南北高,中间低
起伏较小
冰川地貌
波德平原
东欧平原
阿尔卑斯山角峰
课堂小结
1
亚洲 欧洲
地 理 位 置 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全部位于北半球
主要位于东半球
经纬位置 跨寒、温、热三带 主要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
地 形 特 征 平均海拔 平均海拔高 平均海拔最低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较大 地势起伏较小
主要地形类型 以高原、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地形分布格局 中间高 四周低 南北高 中间低
特殊地形 亚洲东侧有岛弧海沟链 冰川地貌
(挪威峡湾、阿尔卑斯山)
认识地理位置
认识地形特征
下节预告:亚洲和欧洲的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特征
感谢你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