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1 13: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解读苏轼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古有一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su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门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于是就也睡觉一起在院里水澄澈交错纵横原来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话题讨论一     东坡为何深夜行? 朋友众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zhé)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与作者的生平背景差不多。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品读课文庭下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如盖竹柏影也。——原句巧用比喻,虚实
相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的美妙境界。——景语月景特点:皎洁、空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闲景透露了苏轼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结合文中语句)品读课文——闲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资料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资料品读课文为什么被贬黄州还能有这样的闲情呢?——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品读课文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
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
呢?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元丰三年,苏东坡跌跌爬爬,从湖州向黄州走来,成为带罪的闲官。 赋闲的苏轼离开黄州时,已成熟为闲人苏东坡,一轮明月从人生际遇的窄缝射入他的心灵,让他敞亮了胸怀,潇潇洒洒,一路走去一路歌! 遭贬的苏轼心灵也曾孤寂,他的激情也曾锁闭;黄州几年,在人生的最低谷,他寄情山水,体味人生,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