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 学习提示: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建国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巧妙的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历史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课标的要求,所以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要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教学目标
1.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思考:材料诗句反映了什么问题?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 960年,赵匡胤发动 ,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 。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①解除 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控制调兵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设置 ,分化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税收权力;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统兵,改革科举制。 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王安石变法 (1)1069年, 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其内容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侵犯了官僚和大地主的权益。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合作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三)王安石变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32页的相关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及结果。 提示: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结果:新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2.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D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 C ) 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 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 4.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D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5.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有一个职责:“所部官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D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区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材习题 1.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2.P3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文荣。 3.P3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4.P3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