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9 23: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教材内容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这段历史是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到近与南宋的南北对峙,再到元朝统一的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一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2. 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台。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10世纪初(916年), (契丹族)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称 。 2.11世纪(1038年)前期,党项族首领 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3.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 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 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 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合作学习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北宋形势图(1111年) 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大理、吐蕃诸部、西夏、辽。 当时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西州回鹘等。 自读教材,组建三人小组,完成下列表格。 民 族契丹族汉 族党项族建立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
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展示图片] (李)元昊 图中人物是李元昊。他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在何时建立了什么政权 都城在哪里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大夏,史称西夏。兴庆府。 [展示图片] 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使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一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延中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最终宋真宗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订立和约。 材料二 北宋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1)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宋真宗亲征,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对北宋来说是耻辱的。 总结: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D ) A.契丹族 B.女真族C.回纥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C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4.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 D ) ①辽 ②西夏 ③突厥 ④回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B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7.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C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教学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材习题 1.P32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2.P3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